图片来源
田泽望
在“‘有效市场’混淆了预期与信息”一文中,我们将市场无效性归因于参与者难以获得完备信息、不具备严密思辨能力、无法避免自身行为偏差三个方面,这是多数人的误区所在,也构成了我们超额收益的根本来源。接下来,我们将聚焦“思辨”维度,以研究案例的形式简要谈下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
何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思考的再思考,它所要批判的对象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一个具体观点背后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来审视其是否足够合理与缜密。该思维方式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人们澄清自己思考或研究的目的、区分相干与不相干的信息、检验其可靠性和来源、质疑其背后隐含的假设,进而探求得到新的可能答案,他也因此被称为“真理的助产士”。
一个完整的思考从问题开始,经历一系列论证,最终提出断言。简而言之,研究思考=论题+论证+断言,下面我们以银行股投资价值研究为例依次来看:
①“断言”是我们要做出的判断。例如,当前银行股具备配置价值。这是我们研究思考的归宿,它或真或假,在论证前我们尚不能确定。
②当我们探究“断言”真假时,便已提出了“论题”:银行股是否具备配置价值?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满足哪些条件下银行股值得配置?条件有三:其一,低估值(显性);其二,资产质量真实(可研究);其三,高盈利能力可维持(可研究)。从而,拆分出如下两个“子论题”:潜在不良远没有估值隐含那么夸张;主要银行ROE水平长期能够维持10%以上。对“子论题”我们还可以再作拆分、明确,如:盈利能力上,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净息差是否必然收窄?……
③“论证”是基于论题的证实或证伪过程。换言之,就是搜集论据,为论题真假的判断提供理由,这便涉及到事实认定与逻辑推演。论证由前提和结论构成,是用一组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举例如下:
例1
前提:不良率攀升是年以来银行ROE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归因);上一轮不良周期潜在不良已经逐步消化,主要银行不良率开始回落(“因”在改善);
结论:此前核心压制因素缓解,主要银行ROE有望企稳回暖(“果”将来临)。
例2
前提:美国市场利率远低于中国,而美国银行业净息差高于中国的银行;
结论:“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净息差一定收窄”不成立
注:以上仅为部分“子论题”
在批判性思维视角下,可能会对上述思维过程做哪些质疑?
①“论题”偏离“断言”。乃至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强调“对齐”意识。例如,我们研究“是否具备配置价值”,不能简单等同于“是否是一个好行业、好公司”,倘若只是简单强调“好”便偏离了初始的“断言”。
②“前提”出现错误。例1中,如果不良率攀升不是ROE下降主因,主要银行不良率仍将继续攀升,那么结论就不成立。
③“前提”到结论的推理不严密。例2中,如果我们把结论换成“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净息差仍能维持”就不能成立,上述前提只是证伪了市场偏见,但却不能证实银行业净息差铁定能维持。
④“定义”不同。例如我们开始的断言:“当前银行股具备配置价值”,对于“配置价值”,不同人的定义存在差异,我们是与“持币”对比,认为长期来看,持有银行股至少能达到银行理财收益率的2倍以上。但是,如果投资人“配置”的目标是每月翻番,那么显然是不适用的。
⑤忽视隐含前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给出的前提并非对应结论的充分条件,结论要成立,还隐含着一些未加说明的前提假设。例如,我们上面对银行股的分析主要是从基本面角度来看的,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基本面状况将最终决定银行股长期走势。实践中,股票还具有一定的“筹码”属性,中短期价格未必就能反映真实价值情况,或者回归过程充满波折。因此即便是大概率,也要留有余地的(安全边际)。
⑥被“立场”干扰。我们所处的状态、过去的信念会干扰我们当前的信息吸纳、逻辑偏向。例如,假设我们已经持有了银行股,我们当然会更加希望看到有利于银行股的消息,甚至可能在潜意识中把一些利空解释成中性甚至利好,这也是值得警惕的。
本文以银行股配置价值为例,对研究思考过程进行了拆分,明确了在论证中我们可能存在不严密的地方,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用武之地”。后面,我们将从实践视角出发,进一步说明如何在日常研究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挖掘市场存在的误区。
少数派文章回顾:
中国比当年的日本强在哪里
负利率时代卷土重来,拥抱高股息率资产
民企信用债违约动机与手段
“有效市场假说”混淆了预期与信息
美联储还是被川普裹挟了
到底什么才算“核心资产”
重读经典《对冲基金风云录1》-恒星还是流星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文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少数派投资观点。年8月30日
提供私募基金行业精选资讯,聚焦高净值人群理财需求。
回避投资陷阱,帮助您成为一个高明的投资人。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