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利润空间压缩,企业直接融资相对于过去的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占比大幅提升。其中,债券市场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企业采用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同时,给商业银行市场地位、经营模式,投资收益等产生重要影响,逐渐成为各家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重要战场。
一、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沿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发展较为薄弱的债券市场。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第一支短期融资券,年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相继问世,年推出超短期融资券,自此,非金融企业债券飞速发展,我围现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债券市场,债务融资工具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渠道。从形式较为单一的国债、*策性金融债发展到更为丰富的品种,包括央行票据、商业银行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巾小企业集合票据、资产证券化等,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重要性明显增加,进一步强调其合理资源配置、服务全局发展的功能。
(一)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
众所周知,利差收益及信贷业务衍生的中间业务收人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利润来源,利润增长长期依赖信贷业务。随着金融体制深化改革进程,企业由采取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方式发展为银行信贷与发行债券及其他直接融资方式混合。冈此,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导致的存贷款业务减速的压力,同时面临着利差收窄的挑战。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占用银行资本金、风险拨备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资源的债券承销业务,不仅是银行重要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还对维护银企关系、推进业务联动、调整利润结构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项具有较高综合投资回报率的战略业务。
(二)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改变商业银行市场定位
大型优质企业融资渠道逐渐拓宽,在降低融资成本和提升市场形象的双重驱动下,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逐渐减小,企业对合作银行的选择从资金需求转向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积极营销和大力发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可以在节约经济资本占用的同时满足客户低成本融资需求,还能为企业提供包括授信、现金管理、财务顾问、风险控制等综合金融服务,带动国际贸易融资、理财业务、投资银行等业务全方位发展,形成银企双赢的良性合作关系。
二、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办理债券承销业务,银行会对债券发行人有准人要求,包括信用等级、行业类别等.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结构AA级及以上、国家*策支持的行业会更受承销商及市场投资者青睐。然而,直接融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同信用评级、行业类别的债券收益率差别较大,商业银行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强的风险承受力,追求高回报率二选择信用评级较低、淘汰落后产业的债券发行人,部分商业银行的债券承销业务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导致债券承销业务的信用风险悬空。
(二)定价风险
商业银行的额债券承销业务预期收益的实现依靠债券发行价格的合理定价。在余额包销模式下,市场投资者认为定价偏高或者投资风险较大等原因导致并未全额向市场销售,最终由商业银行使用自有资金或者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兜底,风险转由作为承销商的商业银行承担,定价过低限制融资人债券发行规模。可见,债券定价合理性直接影响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的成功率。因此,商业银行银行应全面考虑市场反应和价格因素,事先对可能因市场不理想导致的被动投资债券的风险做出合理判断,事后建立风险处置预案。
(三)操作风险
银行经营中,操作风险是各业务条线都存在的主要风险。从外部来看,当前债券发行人组织架构层次较多、内部资金运作程序复杂,部分自身不具备债券发行资质的企业通过市场投资者偏好的发债主体进行债务融资,再将债券资金转至真正的融资人,还可能存在融资企业将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等期限较短的债券资金投向回报期限较长的项目,即人为期限错配.从而增加监管难度和操作风险。从银行内部来看,余额包销看似债券承销部门完成承销任务,投资部门也完成投资任务,而实质上风险由外而内传导至承销商自身。部分商业银行缺乏尽职调查]二作的重视和经验,在募集资金用途、发行人经营状况、高管人员变动等事项的风险分析不足。
(四)法律风险
整个债券承销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与发行人签订承销协议,与其他承销商签订承销团协议,这类协}义通常采用银行问市场交易商协会审定的标准版本,而在开展业务时,存j午法律文件要素填写不全、审核不够严谨、会导致权责不清等法律纠纷。
三、债券承销业务的现实对策和建议
(一)商业银行加强对债券市场的分析研究,站在全行统筹的角度出发,为债券承销业务的开展提供前瞻性、准确性的指导,明确发展债券承销业务的风险管理指向,及时核定和调整债券被动持有计划以及应急处理预案等。业务管理部门加强培训及指导,提高一线部门业务水平和能力。
(二)商业银行依照国家产业*策、信用评级等标准审慎选择发行人,针对发行人实际情况及区域风险特征,合理配置资源,加强风险分析,设计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按照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要求完成尽职调查、存续期管理,提高丁作质量。
(三)商业银行切实履行授信审批流程管理.做好授信额度动态管理,对额度占用和释放实施有效控制,全面调查发行人的资信、财务、负债等情况,避免由于授信额度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的超额度授信风险。
(四)商业银行参考学习兄弟行或其他同业的先进经验.加强法律文本的审核,明确签约双方的权利和责任,针对被动持有债券进行动态分析和报告,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工,提高风险重视和管理水平。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杂志作者:杨虹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