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些大脑碎片。
A
“解释”的碎片
所谓解释型人才,是指“根据表面规律,作出夹层解释,并且爱上自己的解释”的聪明人。
“解释型人才”生产两样东西:安全感和希望。尽管二者都是错觉。
对于一个擅长解释的人,3个最大的陷阱是:光说不练、先入为主、事后归因。
人类是基于想象的动物。对过去的解释,对现在的幻觉,和对未来的预测,大多属于想象的范畴。
人们经常不由自主地像“解释过去”那样去“解释未来”。
对于过去,统计比解释重要;
对于现在,行动比解释重要;
对于未来,信念比解释重要。
只有当你懂得了统计、行动和信念时,解释才变得重要。
梗,悬念,故事,传奇,源自人们对因果的迷恋。艺术夸大了“解释型人才”的能量。
对现实做太多解释,就像在风景胜地花太多时间拍照而无暇欣赏。
所谓亲密关系,是指你无需向他解释。所谓自由,是指你无需向世界解释。
当你试图解决物理世界的问题时,解释经常是没用的;当你试图解决人类世界的问题时,解释经常有用。一个企业家要同时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所有他既要懂“第一性原理”,也要会解释。
即使做出错误的解释,解释型人才也有可能赚钱并成功,这是人类社会为“解释的多样化”所付出的进化代价。
并非我们在解释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在解释我们。
假如一个“解释型人才”勇于质疑自己的解释,并且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解释,他就会进化成为科学家或哲学家。
关于简洁的解释可能会非常复杂。牛顿为了解释他那几个极其简洁的公式,甚至不得不发明了微积分。
独立思考者不依赖他人的解释也能前行。
假如你花了太多时间用“言语”解释你在做的事情,说明你的事情做得还不够好。换而言之,假如你的某个事情做得不错,即使你自己都解释不清,别人也会替你解释得五彩斑斓。
对于创造者而言,与其浪费时间解释自己的创想,不如直接做出来,然后说:看!
一个厉害的“解释者”,心底都渴望成为一个“被解释者”;而“被解释者”则大多没有类似需求。
不依赖运气的人喜欢用运气解释自己的成功,凭运气成功的人则千方百计找寻运气之外的解释。
我对“解释”作出了如此多的解释,证明了人类对解释的深深迷恋。
B
另外一些碎片
因懒而生的勤奋,经常创造思想和发明;因勤奋而产生的懒,令人放弃真正的思考。
听说某位擅长教育的家长安排好了孩子的每个“10分钟”,我所知道的另一个争分夺秒的故事是白羽鸡从出生到成才(成为食材)只要40天。
在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里,最大的机会来自:敢*的人和会*的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概率是一种从大量看似无用的噪音中炼金的技术。
人们不愿意为“让某事不发生”付钱,只愿意为“让某事发生”付钱。例如,中国80%的医疗费发生在病故前的一个月,尽管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治疗就可减支8.5元,并节约元抢救费。
“标题*”盛行,是因为人们几乎只看标题,甚至买书只看封面。
狗让人类感知到生命不同形态的新鲜感与一致性。
游戏必须有规则边界,方能给“无限”以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养门客,看似混入不少“无用之徒”,其实是为了构建“认知冗余”。基于“无用之用”的“有用之用”,更容易枝繁叶茂。
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通过“确定性”毁掉一个人对“不确定性”的理解。这种摧残通常是不可逆的。
在线支付对街头乞讨是致命的摧毁,但却催生了百倍的各类“在线乞讨”。相同之处是乞讨者通常比施舍者更有钱。
诗意一憋可能就淡了,屎意越憋越浓。
名校的本质,是一种高成本的智力测试系统。对社会而言是不合算的,对用人机构来说是合算的。
一名设计师(尤其是室内设计师)的首要价值是阻止客户乱来。
有时候旁观者清,有时候当局者清。前者有广度但缺深度,后者有深度但常常迷失于广度不足。
开窍快和开窍深是两回事。
人们迷恋乔布斯的简洁与追求完美,却忘记了他本人是一个充满了混乱(也就是随机性)的人。脱离了随机性的“简洁”,就像一把无物可剪的剪刀。
天才是这样一种人:当他们不幸掉进坑里,并奋力从中跃出时,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比原来地面更高的地方。
有些人、事、事物,你被触动的第一刻即是其巅峰时刻。别太刻意去二次确认,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无需二次确认的设计。
***
罗胖60秒:怎么判断一件事对不对?罗振宇罗辑思维1.我们经常说我要做对的事。那问题来了,有很多工具能够帮我们判断,什么是有用的事,但是怎么判断一件事对不对呢?有几个方法,供你参考。
2.第一个方法,你想想,这件事,你愿意你的孩子也这么做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对的事。这个办法有漏洞,因为对孩子,我们容易太过关切,这会影响判断的,比如,我们通常不愿意孩子去冒险,而冒险经常是对的事。
3.所以,还有第二个办法,就是换个人想,不是我关切的孩子,而是关切我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他会不会因为我做的这件事而自豪。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对的事。
4.当然,父母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性,那就还有一个升级的办法。就是想想,假设我这辈子功成名就,我愿不愿意我的传记作家把这件事写进我的传记呢?如果我愿意用这幅面目面对千秋万代,那这就是对的事。
END
***
稻盛和夫:强烈而持久的愿望蕴含着成就事物的伟大力量-SA稻盛和夫盛和塾历程iExperience昨天
不管面对多么困难的目标,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和能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就是“愿望”所具有的力量。
——稻盛和夫
要成就事业,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灵,以及“洞穿岩石般的坚强意志”。这种坚强的意志,并不是那种类似暴风雨般的剧烈粗野之心。
毋宁说,为了推动事物顺利发展,必须具备从内心涌现的安静平和又强烈无比的愿望。
即使遭遇未曾预料的艰难险阻,即使已经被困难击倒、感到绝望,也要能奋力爬起,拍拍灰尘,继续朝着成就事业的方向镇定地、反复不断地发起努力。人必须具备这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举例说明的话,这可以说是滴水穿石般的坚强决心。对于巨大且坚硬的岩石来说,一滴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只要水滴无休无止,最终也能洞穿岩石。带着如此坚强的意志持续努力,不管做什么事业,都一定能“杀出一条血路”。(上善若水-陆群-)
“再结晶宝石”事业就是一个案例,这项事业就是由这种洞穿岩石般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成就的。
京瓷自创业以来,以精密陶瓷技术为核心开展事业。为了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在思考多元化战略时,我们选择将“再结晶宝石”作为切入点。这是因为,这个领域处在已有技术的延长线上,可以发挥我们的长处。
都说祖母绿宝石因为优质原石资源逐渐枯竭,市面上只有质次价高的东西。但如果用我们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就能制造出美丽的宝石,圆女性装饰自我之梦,这让我们干劲十足。
实际上手了才知道,这实在不是随随便便能干成的事,而是极其困难的工作。尽管我们夜以继日地投入研发工作,但宝石结晶几乎没有丝毫进展,最多只能形成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超细微结晶。
虽然如此,但研发人员没有放弃。“再尝试一下,哪怕只能前进一步”,他们继续努力。然而,当他们把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产品拿给我看时,我发现那不过是比米粒还小的结晶颗粒。
这种迟迟不见进展的研发看不到前途,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制造出可以作为商品的结晶颗粒,实在让人煎熬。但是,我不断鼓励员工们:“虽然现在只能制造出很小的结晶体,但如果最后我们成功了,就能成就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人的能力是无限的,让我们用’将来进行时’看待自己的能力,持续迎接挑战吧!”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结晶停留在赤豆大小的阶段,不见进展。但在扎扎实实、持续不断的研发之下,我们最后还是成功地让结晶“长大了”。
终于,我们制造出透明的大尺寸绿色六角柱状结晶体,将其中的结晶部分取出,就是再结晶祖母绿宝石了。这种宝石在色泽、辉度等方面可以说达到了最高级。那是项目启动后第七年的事了。
我左手无名指戴着的戒指上,镶嵌着拇指指尖大小的祖母绿宝石。这正是我们最早制造出来的、留作纪念的美丽大结晶,这也是员工们锲而不舍、持续挑战的“愿望”的结晶。
所谓“愿望”,可以说就是在内心的画布上描绘出的想法、愿景、梦想和希望等,可以说是由心灵活动所产生的意图或意志。
人的一切行动,都产生于“愿望”或者说“想法”,如果不“想”,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现在的我们,似乎已经忘却这种愿望的可贵。我们变得只重视用头脑进行的“思考”,轻视产生这种思考的根源,以及由心产生的“想法”或“愿望”。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
只要怀抱强烈的愿望,并让这种愿望持续,那么,即使当时被认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最终也能变为现实。如果设定了高目标,并且真的想要达成的话,就必须怀抱“无论如何非实现不可”的强烈愿望,必须懂得,这种愿望中,蕴含着成就事物的伟大力量。
本文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稻盛和夫著作《心》曹寓刚曹岫云译***
西方人眼中的“魔幻义乌”-LifeHBSRJZJ历程iExperience昨天
今年年初的鹿特丹电影节上,
一部名为《圣诞快乐,义乌》的纪录片掀起了“中国热”。
西方观众们在大屏幕上惊奇地看到,
他们数十亿人每年最重要的这个节日,
之所以能开心地度过,
原来全靠这座本地人口不足80万的中国小县城:义乌。片子的导演名叫马拉登·科瓦切维奇,
来自塞尔维亚,
这个东欧小国曾经是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部分,
因此他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小时候也戴过红领巾,
我的国籍给我的拍摄带来了莫大的帮助。”导演马拉登·科瓦切维奇年12月,一条视频采访了导演,
并回到义乌,重访了他拍片时访问过的那些人,
“别看我们做了这么多圣诞用品,
但我们从来不过圣诞节。”自述马拉登·科瓦切维、吴英撰文鲁雨涵责编石鸣义乌为全世界输送了80%的圣诞装饰
12月14日,义乌下了年第一场雪,我们在雪中抵达了这座“世界工厂”。
在金福源圣诞市场外面,一棵巨大的圣诞树矗立在漫天的雪花中,颇有圣诞气氛。进了市场里面,受疫情影响,虽然每个店铺都摆满了红红绿绿的圣诞装饰,但是整层楼几乎看不到客人。
我们询问店铺老板是否记得两年前,有一个外国人来这里拍过纪录片,立刻有人回想起来:“是的,他们当时几乎每家店铺都去问了一圈,也到我的工厂里拍了。”
《圣诞快乐,义乌》的故事从两个打工妹一边给圣诞球上色,一边讨论放假回不回老家开始。一个半小时中,纪录片一共展现了五组家庭的日常生活:
一对中年夫妻,曾经是农民,现在在工厂打工做圣诞用品,为了供儿子以后上大学。
一对青年夫妻,开了一个圣诞帽的手工作坊。因为人手不足,他们只能把工程外包给附近的村民,让他们帮忙。
年纪稍长的一家三口,开了一家圣诞用品工厂。虽然生意很成功,但他们还是住在员工宿舍里。父亲在努力打拼,让工厂更加稳定,希望未来可以给女儿提供她想要的生活。
年纪稍轻的一家四口,夫妻俩是温岭人,现在在义乌安了家。他们做圣诞球的新工厂即将建好,妈妈决定不再做生意,给两个即将上小学的儿子做陪读。
一对姐妹,姐姐在外地上学,妹妹留在义乌的家里学做生意,学校放假的时候,姐姐才会回到义乌,姐妹俩肩并肩在圣诞用品工厂里干活。
除此之外,影片还拍摄了一群在工厂打工的年轻人,一边为感情烦恼,一边对未来感到迷茫……
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三层节庆用品区,今年早早换上了春节装饰这些人之间有着不同的亲密关系:父母、夫妻、姐妹、朋友、同事,展现了中国人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房子,子女的教育,感情和婚姻,代际冲突等等。
导演马拉登来自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读书时代辗转了美国、塞尔维亚、英国、南非和澳大利亚,曾经是一名动作片导演,后来转型开始拍纪录片。
在拍摄了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