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刘晓曙张馨月碳中和投资K型路径增长下银
TUhjnbcbe - 2021/7/17 19:00:00

刘晓曙: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张馨月:青岛银行研究发展部博士后

来源:《中国银行业》年第6期

碳中和战略所撬动的百亿级投资需求集中体现在减碳产业,相关投资会呈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与高碳产业相关的投资也面临压减,此消彼长下,碳中和带来的投资净增量较为有限,未来整体投资并不会迎来迅速增长,甚至可能出现阶段性萎缩,因此银行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碳中和投资净增长呈K型路径

我国是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年碳排放高达.7亿吨,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实现碳中和之路任重而道远,碳约束下的减排将成为未来*策发力的重点,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低碳转型的深刻变革。在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碳中和带来的投资需求将呈现K型增长,即低碳产业投资需求增长的同时,高碳产能将逐步退出。碳中和目标下,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皆来源于此。

经济低碳转型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最根本的是以清洁能源代替高碳能源生产、以电能替代高碳能源消费。能源消耗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碳排放是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然而,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仍然是我国第一要务,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能源需求难以很快见顶;作为能源消耗的副产品,碳排放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碳排放,是我国在碳中和实现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而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从根本上要确保能源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在能源活动碳排放中包括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两部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数据显示,在中国的能源活动排放中,能源生产与转换(电力、热力,如煤电)占比为47%,终端化石燃料燃烧(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部门)占比53%,要真正实现能源发展与碳排放脱钩,需要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两端同时发力,根本出路就是以清洁能源代替高碳能源生产、以电能代替高碳能源消费,从而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需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推动转型进程,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低碳产业。事实上,国内已经开始制定相应的*策法规促进低碳转型。年5月,《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年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修订了绿色债券标准,不再支持任何涉煤项目。

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碳中和相关投资增长形成K型路径。碳中和战略对我国的经济机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将产生重大影响,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的碳中和引致投资增长路径也将呈现K型,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低碳、减碳投资需求的增长。碳中和形成的新增投资需求主要体现在能源生产、能源使用以及减碳支持等三个方面。首先,能源生产端脱碳是碳中和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以煤为主,供给侧能源清洁替代中最迫切的就是通过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燃煤发电。现阶段,我国发电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仅为35%,为实现年碳中和目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预测,非化石能源发电在年占比需提升至78%以上,提升空间巨大;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的新增投资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此外,考虑到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的扩张对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将提出更高要求,储能设备和特高压也为储能发展带来新机遇。其次,能源终端减碳需要提高用能端的电气化水平,推动电力、氢能等新用能落地。在能源消费端,钢铁、建筑、建材、交通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将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和氢能化改造,有望带来大量的新增投资。比如,钢铁行业的锅炉炼钢、交通行业的新能源车、建材行业的电加热炉和建筑行业的电采暖、清洁能源取暖等都需要大量投资支持。再次,减碳支持端市场也将迎来投资的快速增长。较长时间内能源生产端和利用端还会继续产生碳排放,为了减轻碳中和压力,需要减碳支持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碳捕捉技术将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拼图,将吸引大量新增投资。

另一方面,是高碳、高耗能产业投资需求的压减。首先,是化石能源投资需求的减少。在碳中和推进过程中,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需求将不可避免大幅下滑,煤炭开采、煤炭处理等化石能源设备的投资需求也将逐步减少。其次,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会更加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新增产能,从而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一定负面冲击。比如,钢铁、化工和石化、水泥和石灰以及电解铝等能源密集、碳排放相对较高的传统产业新增产能将受到限制。此外,无论是制造业的电气化改造,还是电力、热力的清洁能源替换,其所衍生的新增设备投资一定程度上会对原有设备形成替代,传统能源生产消费端的设备投资受到抑制。

K型路径增长下,碳中和引发的净投资增长相对有限。碳中和战略所撬动的百亿级投资需求集中体现在减碳产业,相关投资会呈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与高碳产业相关的投资也面临压减,此消彼长下,碳中和带来的投资净增量较为有限,未来整体投资并不会迎来迅速增长,甚至可能出现阶段性萎缩,因此银行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数据来源:WIND)

结合未来10年内技术、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可以粗略计算年时碳达峰、碳中和引发净投资的情况,详见上图所示。在高碳产业投资压减方面,假设在-年间高碳产业相关投资将逐步压减至“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水平,压减力度将随碳达峰临近呈现先低后高的趋势,仅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主要指其中的火电)、五大高耗能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压减量,已达22万亿元。

在碳中和投资增长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清华大学、中国投资协会等方面测算,-年我国与碳中和相关的投资总需求或在70万-万亿元之间,年均约占GDP的0.5%-2%。即使较为乐观地估计,碳中和相关投资需求占到GDP的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年我国GDP实现翻番进行粗略推算,-年碳中和新增投资的总量也仅为26万亿元左右,即-年总的碳中和引致投资净增量仅为4.75万亿元,相对于我国经济总量来说较为有限。

K型路径增长下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低碳转型为银行带来一系列新的业务机会。一方面,低碳转型过程中创造与碳减排相关的大量投资需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获与封存等低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银行的信贷投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机会。与此同时,钢铁、水泥、石化、铝业等高碳产业的脱碳技术改造投资也亟需信贷支持。以风电装机量为例,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约为2.8亿千瓦,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测,到年风电装机量将达到25亿千瓦,是当前装机量的近9倍。风电需求的扩张将带动风能产业链上相关原材料、专用设备行业(如风电叶片、风电发电机、控制系统等)的投资,进而创造新的信贷需求。

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标导向下,我国碳交易制度体系将逐步完善,完善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为商业银行提供基于碳排放权、能权的新型信贷业务模式,碳金融产品也将不断创新,比如,碳期货、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式融资、碳配额托管、绿色结构性存款等。由此可见,碳金融市场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为商业银行拓宽利润来源,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条件。

碳中和目标对银行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来自高碳类企业转型、退出后,原有客户流失所带来的经营挑战。在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固然会带来低碳产业投资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不论是低碳*策导向还是市场需求的减少,都将压缩高碳类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而对银行存量相关业务产生影响。事实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测,中国煤电装机量将在年清零,这意味着未来几乎所有的传统高碳企业可能都会消失。银行机构尤其是以传统高碳企业为主要客户的银行,面临着大量客户流失的挑战,若银行未能及时、有计划地拓展新客户,可能面临客户流失引发的经营问题。

其次,银行面临高碳企业客户贷款违约带来的信用风险。在向低碳转型过程中,高碳产业或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都将受到影响,违约率可能会大幅上升。第一还款来源方面,随着非化石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再生能源使用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对煤炭等高碳能源替代率提升,高碳企业营业收入会受到极大影响。此外,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搭建和碳税*策的实施,各类高碳企业不得不根据自身排放情况在碳市场中买卖碳配额,以及实施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措施,这些都将增加高碳排放企业的经营成本,导致盈利收窄甚至亏损,进而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第二还款来源方面,在低碳*策导向下,高碳排放行业产能过剩、边际效益愈发降低,高碳产业的生产设备等面临贬值或废置的风险,由此形成信用风险敞口。以煤电企业为例,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中国主要煤电企业的年度违约概率将从年的不到3%上升到年的24%左右。

最后,部分低碳企业发展仍面临不确定性,银行在低碳产业的信贷投放中仍存在风险。低碳产业涉及的大部分是节能减排、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从新科技迭代、产品开发到实际商用,投资金额较大、回收周期较长且中间有诸多不确定性,致使银行所投入的信贷资源存在着一定风险。此外,碳中和压力下,监管部门将对银行业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将银行的碳足迹纳入MPA或者人民银行的绿色银行考核、提高高碳资产风险权重等,因此,如何满足监管要求也将是银行机构面临的挑战。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若一家银行仅仅看到的是低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业务机遇,而忽视高碳产业转型、退出带来的信用风险和信贷需求的萎缩,那么不仅不会迎来业务发展,反而会面临经营危机。

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促进信贷结构向低碳产业倾斜,探索支持低碳产业新模式。商业银行作为碳中和的重要参与者,有责任配合环境*策,发挥银行在经济社会中巨大的调节与推动作用,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低碳产业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支持低碳产业有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银行应主动将信贷资源向低碳产业倾斜。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应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晓曙张馨月碳中和投资K型路径增长下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