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存在银行,实际上是在补贴富人,结果穷人越存越穷,而富人却越来越富。
进入负利率时代,银行存款逐渐被银行理财所替代,而银行理财说好的保本保息最后血本无归的案例并不少见,所以银行理财靠谱吗?
很多消费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就是“风险低,收益高”,认为在银行买理财,是再安全不过的事情了。
真的是这样吗?某市市场监管管理局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小心落入五大银行理财陷阱。
银行理财,陷阱重重陷阱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用户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当然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为了银行宣传理财产品,吸引用户眼球的一个撒手锏。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刻意夸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员在给客户讲解时,也会口头保证预期收益。银行会在宣传中强调此前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均达到预期收益,令客户对收益产生满意的心理预期,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而实际情况是,有很多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亏损。
陷阱二:偷梁换柱,理财产品变身保险。据统计,有30%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不少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银行内推销保险产品,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会给用户推销其代售的保险产品,用户在银行内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涂的就买了保险。
陷阱三:延长募集期,导致收益缩水。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在募集期这一段时间里,用户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进行计息。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越低。这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某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6%,时间为30天,募集期为5天,如果用户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已经购买该产品,那么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6%×30÷35=5.14%,明显低于6%的预期收益率。
陷阱四:“霸王条款”赚取超额收益。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有些条款明显偏向银行。如,某些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会规定“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8%,但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10%,那么多出的2%就归银行所有。
陷阱五:避重就轻,信息披露不完整。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强调收益,刻意淡化风险。产品说明中关于风险的表述有大量专业术语,普通用户很难看懂。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产品信息不完整、资金投资用途不明、收费项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在投资前务必要看清事实,保持理性,谨慎投资。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惟一的产品编码,消费者可依据该编码在相关部门查询到产品信息。凡无法在公示代销清单查询到的产品,均非银行正规产品,应予高度警惕。
理财产品爆雷投资人巨亏打上门多名南京市民投诉称在南京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下,他们购买了一款新推出的“低风险稳健型产品”。当初南京银行的理财经理在销售这款产品时,曾口头“承诺”过这款产品“半年绝对回报13%”。近日该产品即将到期兑现,他们却面临着15%左右的亏损!虚构“内部高息理财产品”宁波银行跑单员诈骗万“内部高息理财产品”、“高利转贷业务”这样名目的理财渠道,从在银行工作的亲朋好友口中说出来,你信不信?大多数人的防御心理恐怕都要解除一大半。宁波银行的一名跑单员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在她的亲朋好友中诈骗了多万元。这名跑单员被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万元,同时还要退赔受害人的损失。买理财亏损产品到期却被告知“非本行产品”年9月中旬,不少投资人曾去光大银行真新支行讨说法。他们说自己在年九、十月间,在这家网点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收益率高达11%的理财产品,利息按季度进行支付,可他们发现,从去年9月起,利息就没有到账过。产品到期了,他们又被告知,本金都没了,有人损失高达几百万。不是所有理财产品都都能做到刚性兑付平安银行北京朝阳门支行销售的一款名为“同富爱晚”的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投资人维权无门。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1人购买了该理财产品,其中未兑付金额共计.25万元,单个投资人所涉金额少则五六十万元,多则五六百万元。四千多万元,相较于之前很多银行爆出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违约案件来看,涉事金额并不算太大。但是也给所有的投资人敲了一个警钟,银行理财未必就一定安全,也不能都实现刚性兑付。
P2P行业累计交易量突破3万亿大关网贷P2P理财交易量突破1万亿,用了7年的时间,这段时光,让人们知道除了炒房、炒股之外原来借助互联网+理财,也可以获得稳健的收益。
网贷P2P理财交易量突破2万亿,用了7个月的时间,这段高速发展的时光,它真正的帮助国家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大量投资者涌入P2P理财。
网贷P2P理财交易量突破3万亿,用了3个月的时间,原因很简单,银监会监管P2P,国家出台法律,多个权力部门发声力挺行业发展,这样的待遇,让其他理财模式真的很羡慕。
P2P越来越安全,投资者热情高涨1.国家正式明确行业合法地位,P2P由银监会进行监管,国务院等下令十七部委助力发展,甚至人民银行都在为老百姓普及网贷理财知识。
2.国家权力部门多次发声,为行业正名,立法、建立协会、出台利好*策让行业发展的更好,保护投资者安全。
3.曾经与P2P理财互相“竞争”的对手,比如2年前银行理财经理说P2P是骗子;1年前还有银行贴告示让客户防止P2P跑路;半年前银行行长说搞不淸楚P2P公司有没有风险。
4.但现今银行争相与P2P平台签约资金存托管业务,银行高管纷纷跳槽互联网金融,甚至央行都在印制宣传单页页普及P2P知识,这一切都在为行业正名,鼓励选择规范平台进行理财,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
最后再提醒下,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安全保本的代名词,如需购买,多留心眼,细节之处仔细甄别,而理财产品也并非银行存款,合理的分散资产配置也不失一种明智的投资方法。
近期文章精选(点击阅读):
?银行终于瞒不住了,P2P成为最佳理财方式,央妈为行业正名!
?央行终于说清:力挺网贷P2P的原因,这次投资者可以放心了!
?昨夜《焦点访谈》再为网贷P2P行业正名,开启行业新篇章!
?您考虑的P2P理财风险,国家已经替您考虑过了,请放心投资!
?穷人把钱存在银行,聪明的人选择P2P理财,疯子还在买房!
?央行行长周小川再提:推动普及互联网金融,投资者信心大增!
我们来看一下主要理财渠道实现资产翻番所需时间:
1.储蓄:现在1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是1.5%,本金翻一番需用时间:72÷1.5=48年。
2.股票:股市不同于固定收益类投资,风险较大。长期来看,股民中7赔2平1赚的格局永远不会变。
3.余额宝:按余额宝最近的收益2.5%计算,本金翻番的时间为:72÷2.5≈29年。
4.互联网金融理财:年化收益率10%左右,本金翻番为:72÷10≈7年。
5.私募股权基金:未来正式进入人无股权不富的时代,股权能让你十年改变你家族财富层次。
投稿邮箱:finance
sina.c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