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选自金鹏所著《未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遵循篇第三章《回归金融本源》第一节探寻银行基因图谱的内容。
个体上的种种性状都起源于生殖质内的成对的要素(基因)。——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基因论》作者生物的进化历经亿万年的时间历程,但其变化的法则始终由基因的遗传规律支配着。人类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种仍然遵循着这个古老而坚固的遗传法则,基因古老的吟唱仍在左右着人类的发展,在探寻我们自身进化秘密的时候,基因是我们回顾过去、窥视未来的唯一法门。围绕着人类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也遵循着这古老的进化法则,所以我们在研究人类社会中某类事物发展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基因论”的思想?从事物的“基因”来研究它未来的发展,从而避免在漫长的岁月变化中丢失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被不断变化的表象所迷惑。回到本书的讨论对象——银行——本章将探寻在漫长的银行发展史中,支配着其进化过程的古老基因,无论银行的样子在过去或者未来如何变化,都是它的古老基因在不断变化环境中的表达。
第一节探寻银行基因图谱银行诞生
为信用而生
银行业古老而富有生命力,早在公元前年的巴比伦以及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就出现了银行业的雏形——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当时宗教在欧洲流行,宗教集会地常聚集了来自各国的朝拜者,他们需要将从自己国家带来的货币兑换成当地的货币,这催生了早期的金融活动家。除了替他们兑换货币以外,早期金融家们还会替朝拜者们保管货币。另外,他们还会为往来的客商提供异地支付服务,避免了客商进行异地贸易时长途携带货币的麻烦。此时的金融活动家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以及异地支付服务的时候发现,所有存款人并不会将所托货币同时提出,所以精明的银钱业主和货币兑换商开始将所收存款的一部分留于手中应对日常的提款需要,将其余部分贷放出去赚取利息。古老的银钱业主和货币兑换商逐渐将这种最原始的信用关系经营成为自己的主要业务,并不再向顾客索要保管费,反而向存款者支付利息来吸引更多的资金,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差额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威尼斯等一些中心城市出现了专门的货币兑换商,这些货币兑换商和他们早期的“前辈们”一样,也将经营期间手中多余的货币贷放出去,给暂时资金短缺的人提供流动性支持,这种最粗糙的信用中介行为中诞生了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从银行的诞生中可以发现,其基因中就镌刻着“信用中介”这一遗传密码。银行的功能
基因的性状表达
银行业发展至今历经几百年,能够长盛不衰除了与世世代代银行家们辛勤巧妙的经营分不开以外,最重要的是银行业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银行的社会定位由其本身担负的基本职能决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银行一般被认为具有四个基本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金融服务职能。支付中介职能。支付中介是很好理解的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在现代商业银行诞生前,其前身货币兑换商和银钱业就开始担任支付中介这一角色,给长途贸易商提供异地支付服务。在中国古代,最早的银号、钱庄也是为了提供异地支付服务而诞生的。在现代商业银行诞生后,为商品交易的货币结算提供一种付款机制一直是其履行的职能。在这里商业银行只是单纯作为支付中介,并不参与商品交易的其他环节。结算业务对银行来说,是存款和贷款的桥梁;对社会经济来说,结算业务加速了资金周转,节约了现金的使用。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的特征。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将信用两端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借贷行为勾连起来。第一个借贷行为是吸收存款,等于是存款人把钱借给银行;第二个借贷行为是把所吸收的存款贷给向银行借款的人。马克思巧妙地用两个“集中”总结了商业银行信用中介行为,第一个“集中”为借者的集中,意思是银行代表所有需要借款的人集中地向暂时有多余款项的人(即存款人)借款;第二个“集中”是贷者的集中,意思是银行代表所有存款人(即暂时有多余款项可以贷出的人)集中地把存款贷给需要借款的人。在这借者的集中和贷者的集中之间,银行成为信用中介。通过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率差来获取收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存贷息差收入仍然是现代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信用创造功能。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在支付结算时广泛利用支票以及转账结算的形式,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时,不以现金形式或不完全以现金形式支付给客户,而只是把贷款转到客户的存款账户上,这样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决定了它在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社会上闲置资源较多且经济发展对货币资金的需求量较大时,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向经济过程注入必要的货币资金,从而促进闲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推动经济增长。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功能对社会起着一定的资源配置调节作用。金融服务功能。这也是从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职能中派生出来的一个职能。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以及个人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同时接受宏观的调节和市场的调节,从而掌握了大量的宏观信息和市场信息,成为国民经济和金融的信息中心,能够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同时又由于社会生产分工不断细化和专业化,各类工商企业将自身的货币业务转交给银行代办,例如代发工资、代理支付其他费用等。在现代社会中,商业银行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开拓自身的业务范围,与客户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不断深化对客户的金融服务程度。但上述四个职能中,信用中介职能仍是银行最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职能,现代银行诞生的最原始的市场需求就是市场中对信用中介的需要。其他的功能本身也是围绕信用中介展开的,信用中介职能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商业银行获取最多利润的职能。在后世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银行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信用中介”这一古老基因进行的性状表达。银行业务扩展的面纱信用中介的信用发现商业银行的早期形态从事的是基础的贷款发放业务。此时银行担任的信用中介角色是很直接的,直接对接市场上信用的两端,将资金盈余者的资金收集起来,给资金短缺者提供暂时的流动性。这种基本的经营模式以“商业贷款理论”为理论基础,银行家们强调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但受制于此时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经营的信用范围限制于其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此时的银行家们认为商业银行应保持流动性,只应对货物在生产的各个不同阶段给予资金融通,也就是商业银行只能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而不能发放购买债券、不动产、消费品或长期的农业贷款。原因是这一类贷款最安全,因为这一类资金融通的商业票据的背后有着商品基础,银行发放了贷款,掌握了商业票据,一旦企业不能清偿,银行就可以处理其抵押商品,即可收回贷款。此时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是粗糙的,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其资产负债两端只有贷款和存款。银行的盈利性受到一定损失,但信用风险在当时的技术手段下是可控的,对有货物的生产阶段提供资金融通是银行发现的最早可经营的信用。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的规模也在发展,此时仍然只为有货物的生产阶段中的资金需求方提供流动性支持并不利于银行的扩张,也不能顺应当时的时代发展,此时银行家们意识到流动性并不取决于发放贷款的种类,而取决于银行持有资产的可转换性或可出售性。资产能否在二级市场转为现金、能否把资产转给他人成为银行新的信用判断标准。当时银行业的危机表明,银行能否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在于持有的资产能否随时在市场上变成现金,只要银行手中持有的资产能及时地在市场上变成现金,银行资产就有较大流动性。如果银行手中持有的资产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信誉高(如国家发行或*府担保大公司发行的债券)、期限短、易于出售——银行就可以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伴随着这一认识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大了,即除了短期放款外,还可以买卖短期证券作为投资,利息既多,又不影响银行的流动性。银行将资金相当一部分配置在需要款项时可立即出售的证券资产上,从而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范围,使商业银行在保证了一定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盈利。此时商业银行业务的扩张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在“可转让性理论”的鼓励以及当时社会条件的配合下,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的票据贴现和短期国债比重迅速增加。此时银行经营的信用不再仅仅局限于可见的资金短缺者,而进一步开始充当部分证券背后的资金短缺者的信用中介。此时的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仍然主要是针对商业贸易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预期收入理论”强调的是银行贷款偿还与未来收入的关系,这一理论的出现将零售资产业务带入了传统银行贷款*策中。商业银行发现无论是短期商业贷款还是可转让的资产,其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都是以将来的收入为基础的。因此,如果一项投资的将来收入能够保证分期付款,则银行即使发放长期的贷款,其流动性仍可得到维持。因此,商业银行开始对一些预期收入有保证的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如中长期设备贷款、住宅抵押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设备租赁贷款等。面对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银行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进入消费市场可以视为银行业一次意义重大的进步,消费市场庞大的受众以及市场规模给银行带来了丰富的业务来源。但为什么银行业直到此时才开始大规模为消费市场提供中长期消费贷款呢?因为银行从借款人一般都有定期的固定收入这样的事实出发,得出结论:第一,借款人收入的多少和时间是可以预期的;第二,如果用每期收入的一部分归还贷款,不仅贷款的归还有了保证,而且贷款归还的数量和时间也同样是可以预期的;第三,如果分期归还贷款,那么长期贷款在期限内也能够经常带来流动性。这一系列结论为银行找到了更为广泛的市场中的可经营信用,也包括更为广泛的资产组合,如长期摊销贷款和消费贷款等。商业银行因此也在保持一定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开始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大大地促进了零售资产业务特别是消费信贷业务的产生。银行业务范围大爆炸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在0世纪中叶之前,商业银行主要开展的是简单的存、贷业务。年诞生了划时代的金融理论———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主要讲了一个事,就是投资在很多证券上而不是单个证券上可以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分散,当组合足够大时,组合中单个证券的个体性风险可以被完全分散掉,也就是俗话说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得到上述这一现在来看也是金融领域核心思想之一的结论外,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还第一次将数学语言引入金融领域,将金融学放进一个量化的框架里,把上述结论用数学的形式描述出来,使得金融成为一门数据驱动的科学。其实在马科维茨提出投资组合理论之前,大众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风险是有意识的,但只是一种模糊感性的认识,马科维茨将这个抽象的风险概念转化成了可计算的量,创造了一套风险收益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简单描述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就是将证券的价格波动视做数学中的随机变量,期望收益率是这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风险是随机变量的方差,也就是收益率偏离均值的幅度。这种看似简单的数学描述却是革命性的,将金融市场中最核心的元素“风险”变成了可以用数字精确描述的变量,相应的各类金融资产可以进行定价,其风险也可以被描述以及计算。这个理论的出现成为现代证券投资行业的起点,投资组合理论的方法哲学也不仅仅局限于证券投资行业,很快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马科维茨本人也因为提出这个理论而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商业银行开始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发展非传统银行业务,不断加大非利息业务,大力发展资金交易、现金管理、资产信托、财务顾问、代理结算、投资银行等非利息收入业务,改变传统的单一利息收入结构,实现银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优化转型。根据资产组合理论,由各类创新型非利息收入业务所带来的业务品种的增加以及和传统业务的交叉销售,能够分散即降低银行风险,为银行的收入组合提供多元化收益。此时银行业不再仅仅拘泥于开展最为基本的传统信贷业务,而是开始进行横向、纵向的业务调整。横向调整是加强银行、证券、保险、基金间的业务合作,通过对相关业务领域的金融机构进行兼并收购、战略合作或者成立独资或控股公司等方式实现多领域业务经营。而纵向调整则是通过在银行内部开发新的多元化业务,拓展业务范围和种类。利用投资组合理论,银行的信用经营范围再一次扩大,所有的金融资产均可定价,风险均可计算,围绕信用产生的金融资产通通可以纳入银行的经营范围考虑之列,只要风险符合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便可以开展相应的业务。福兮祸所伏期权定价理论年金融危机的余波在11年后的今天仍然还在,回看年的金融危机,其主角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金融衍生品。年发生的祸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是金融衍生品,主要是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衍生品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和银行联系在一起的?最典型的衍生品为期权、期货等,这些金融工具提供的收益依赖于其他资产的价值,例如商品价格、股票债券价格、市场指数价值甚至贷款资产价格。这些产品的设立及发展要归功于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默顿(RoBertMerton)和斯坦福大学教授迈伦·斯克尔斯(MyronScholes)。他们创立和发展了布莱克—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OptionPricingModel),为解决新兴金融衍生品市场中衍生工具的定价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于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期权的定价模型诞生后便迅速被市场捕捉,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马上将此模型应用于刚刚诞生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标准化的金融衍生品正式在市场上诞生了。此模型的诞生将原本无法衡量风险以及定价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量化,成为可以真正大规模交易的金融产品,银行也开始纷纷将衍生品的交易纳入自己的业务范围。这一新的业务模式可以丰富主要靠利差生存的银行的利润来源,即商业银行靠提供相关交易来获取服务费收入,并且银行可以通过交叉销售和加强顾客间的关系来增加价值;同时对于存在较高财务危机的银行来说,可以进一步进行信用再发现,将自身的财务风险通过金融衍生品转移出去,把从市场中经营信用获得的风险与收益再次利用自身的中介功能甩出去,转手给高风险偏好者加快了市场中资源的配置和流通速度;再者,在金融市场中银行也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通过交易金融衍生品来利用金融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除了直接参与交易、投资金融衍生品扩展自己的表外业务以外,银行还通过提供金融衍生品的基础资产实现信用的再分配,将自身的贷款等资产打包重组、分解,出售给不同的风险偏好者,可以快速回收流动性并进行再次贷放。由此,期权定价模型的诞生不仅增加了银行的利润来源,同时也加速了银行业务的扩张。期权定价模型虽然带来了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扩张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但也因此在金融业界埋下了祸根。衍生品实现了金融资产的层层包装和嵌套,将不同类型的金融公司紧紧联系起来,使它们产生耦合效应,虽然加速了资金的流动,但也给风险在不同类型金融公司间传递打造了通畅的渠道,使单一的金融风险成为金融系统风险,这也是导致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总的来说,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张是银行不断地信用发现的过程。从商品抵押贷款到商业贷款,到零售消费贷款以及表外业务的开展,再到现在的衍生品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中可经营信用一次次发现的过程。银行作为现代金融机构本身具有古老的基因,从诞生到现在经历的几百年中,其核心功能始终不曾变化,仍然是作为市场中的信用中介为信用两端的客户提供服务。作者简介
金鹏
武汉大学金融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专注于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和实务工作。历任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授信评价与检查部总经理、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省分行营业部总经理,现任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长期从事内控体系设计、内部评级体系建设、信贷监测系统开发、风险管理制度制定等工作;承担过中国投资学会、湖北省及武汉市多项课题,多项研究成果在中国金融论坛、湖北省金融学会获奖;在国家权威、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0余篇,出版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未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等风险管理专著。此外,还担任湖北省信用评级委员会专家委员,荣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领*人才”称号。
加入蒙格斯智库知识星球蒙格斯智库知识星球是这么一个地方:
1、经济、金融、法律、风险领域很多问题涉及敏感话题,要说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