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浅析中国快递的发展史
TUhjnbcbe - 2021/5/24 20:45: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红灯,绿灯,红灯。城市的脉搏就在这变幻的光谱里,同时也见证着快递的发展。

改开初期,主管通信的谷牧副总理开过这样一个玩笑:“邮电是国家的神经。可现在邮电通信的神经衰弱,比我的神经衰弱还严重。”

在当时的邮*系统里,设备落后是一方面,思想的禁锢也很严重。在系统内部,人们不敢讲经营、讲盈利,不敢放手发展业务。

启蒙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来到日本定居后,首先为深深地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日本快递业的方便和发达而大为吃惊。当时,在中国时,只知道寄小件物品去邮局,寄大件物品找铁路。

所以,看到挂着“宅急便”“佐川急便”等标志的快递业店铺密布日本大街小巷时,受到近乎冲击般的震撼。那个时代还没有诞生“快递”这个词,我们很自然地把所有的快递公司都统称为“宅急便”。作为一位日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我也为“宅急便”这个新词的译词而大伤脑筋。

那个时期来到日本的很多中国留学生和我一样,也都受到了日本“宅急便”带来的意识冲击。陈平就是其中一位。只不过我记得他在佐川急便打工,在受到了日本的快递服务带来的意识冲击之后,萌发了想把这种服务模式带回中国的念头。

年,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就是这样问世的。

公司名称里的“快运”2字就透露了当年我们为翻译“宅急便”“急便”这些词的苦恼。

此后,公司名称又变为“宅急送快递”的行为,同样反映了公司创始人思路的彷徨和对日本快递模式的依恋。

年9月,为提高宅急送的竞争力及市场规模,陈平力排众议,决定开始推进由普件物流为主向小件快递的战略转型,将原来仅占公司业务20%的小件快递业务比例上升至50%。(快递还根据客户要求送达的时间分快件和普件,一级城市快件一般只要一天就可以达到,通常采用的是航空运输;普件采用的班车运输和铁路运输。)

零散的小件快递业务需要全国范围内建设大量网点,而以项目物流为主的普件,则对资本、设备、人力投入要求较低。但普件的利润率低、门槛低、竞争对手多,并且易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失去一个项目物流客户损失就是几百万上千万。而小件快递在业内被称为“蛋糕上的奶油”,利润高、附加值高。

正是意识到这点,陈平加速了宅急送向小件的转型。

半年多的时间,宅急送在全国建网点近个,新增00辆地面物流班车,新包租航空线路多条,包机费用增加几百万元,新招小件操作人员6多名。也正是这次后来颇受争议的转型,为陈平后来的离开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纺织业最快崛起。

年的出口贸易中,纺织品占到了出口总值的2%。如今,中国在全球纺织业中牢牢占据着龙头地位,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

2

搭车者

“这里谁家做快递?”

“全都是。”在桐庐县夏塘村,南方周末记者的问题,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村干部说,村里有人,其中余人在外做快递生意,留下来的五十岁以下的中青年不到20人。

这个两旁青山、一排新屋的小村,正是民营快递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村里一条半干涸的小溪上,跨着一座不足十米长的“腾飞桥”。这座桥是为了纪念快递“鼻祖”聂腾飞而建造的,如今密布沙石与荒草,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99年,在杭州一家印染厂打工的夏塘村年轻人聂腾飞发现了一门好差事,和工友詹际盛做起了“代人出差”的生意——

随着邓小平南巡与上海浦东新区的成立,进出口贸易红火。需要往来于沪杭间的外贸公司随即遇到了一个难题:报关单必须次日抵达港口,而EMS需要三天。

于是,聂腾飞们发现了商机,他每日凌晨坐火车从杭州去上海,詹际盛在火车站接货后送往市区各地。跑一单00元,除去来回车票0元,能赚70元。申通快递由此出世。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同时,在广东顺德,比聂腾飞小一岁的王卫也发现了“时间差”的生意,在深港间开展了相同的业务,公司起名“顺丰”。

二十年后的它们,构成了中国民营快递的版图。

申通成立一年后,聂腾飞安排妻子陈小英的哥哥陈德*接替詹际盛的上海业务。詹离开申通,创办天天快递。

五年后,聂腾飞车祸去世。弟弟聂腾云离开申通,成立韵达快递。申通由陈小英兄妹接手。年,申通收购了天天快递,由陈小英的第二任丈夫奚春阳任董事长。

申通带动了桐庐人做快递的热情。2年,陈德*的初中同学张小娟,劝木材生意亏损的丈夫创办圆通快递。两年后,与他们一同长大的赖梅松成立中通快递。

这些快递公司刚好赶上了中国飞一般的发展速度,物流成为多年来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三通一达”的成长更为显著。据年数据显示,他们四家达到全国快递业务量的55%。

20年0月8日晚,“申通快递20年”庆典上,随处可见桐庐籍快递人——加盟者已经超过5万人,员工逾5万人。

而在他们的发源地,夏塘村,聂家小楼正在施工之中。各5层高的两栋楼,每层约0间房,材料显示着主人的经济实力,建筑工人说这里用的钢材粗得“在上面开个大货车都没事”。

没变的是门口的一棵大树,和家门的方向。老乡说,“做生意的人信风水”。

附近三五公里远的子胥村、歌舞村,历史上曾是伍子胥出逃、文人严子陵隐居的地方,现在也全都成了“快递村”,因为它们都是“四通一达”老板们的老家。

“我们村里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做快递,看都看会了,听也听会了。”村干部说。

申通是最先长出的。

他们的老家都来自浙江省桐庐县,江湖人称快递“桐庐帮”。

低门槛的运作模式,注定了加盟制快递早期的全面竞争和风云际会。换言之,分散和多样竞争是必然的。

但人们依然会想,倘若聂腾飞没有过世,中国的快递格局必将与如今大不相同。

2

创新者:

当时,顺丰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但也因这样野蛮的增长方式,顺丰一度被业内称之为“老鼠会”。

王卫有一句话:顺丰的一线收派员“才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也是收派员出身,做过“背包客”。

97年,王卫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一名空*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时,王卫和家人迁往香港。高中毕业后,他不再读书,到顺德做起了印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影响,香港8万多家制造工厂移到内地,其中珠三角就占了5万多家,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的信件、货运业务量开始暴增。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用拉杆箱也装不下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99年月26日,王卫拿着跟父亲借的0万元钱,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一个只有6个人的公司。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方米的店面,专替企业运送信件到珠三角。王卫和员工们早出晚归用背包和拉杆箱运货,被称为“水货佬”。

“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割价抢滩”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户,甚至带旺了冷清的砵兰街。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顺丰很快将触角延伸到广东各地。当时,顺丰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但也因这样野蛮的增长方式,顺丰一度被业内称之为“老鼠会”。

在这样的疯狂下,到了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据悉,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顺丰的业务。香港回归时,海关甚至婉拒了国企中铁分一杯羹的请求。

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2

国家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邮*重获新生。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央人民*府组织法规定,在*务院下设邮电部。月日,邮电部成立,朱学范部长和王诤副部长就职。

年2月0—28日,邮电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邮*会议,确立“中国人民邮*”名称。图为第一次全国邮*会议与会者合影。

年8月,第22届万国邮*联盟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万国邮联成立25周年、中国加入万国邮联85年以来,作为联合国负责国际邮*事务的专门机构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全权代表大会。

年月29日,国家邮*局和中国邮*集团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时揭牌。

年6月,中国邮*集团公司联合各省邮*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国邮*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网络覆盖范围最广、业务品种最丰富的快递物流综合服务提供商。

年,刘平源承办了万国邮联大会,为了纪念这届大会,中国邮*发行了一套三枚邮票,这套邮票的发行使得万国邮联大会的承办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并且还有节余。

盛事之下,中国邮*悄然迎来了自己的分水岭。

往前看,邮电刚刚分拆经营,邮*带着0%的资产和50%的人员走进市场,直面民营企业的竞争。

4月日,国家邮*局发布一季度邮*行业运行情况。月份,全行业业务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4%;业务总量完成.亿元,同比增长2.8%。一季度,邮*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2亿元,同比增长0.8%;业务总量累计完成.9亿元,同比增长7.5%。

一季度,邮*服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7.6亿元,同比增长7%;邮*寄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64.2亿件,同比增长6.7%;邮*寄递服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亿元,同比增长.%。

月份,邮*服务业务总量完成.亿元,同比增长26.7%;邮*寄递服务业务量完成2.亿件,同比增长9.%;邮*寄递服务业务收入完成4.6亿元,同比增长2%。

一季度,邮*函件业务累计完成4亿件,同比下降5.2%;包裹业务累计完成56.7万件,同比下降8.7%;报纸业务累计完成4.9亿份,同比下降0.2%;杂志业务累计完成.9亿份,同比下降5.8%;汇兑业务累计完成.5万笔,同比下降5.8%。

一季度,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5.亿件,同比增长.2%;业务收入累计完成54亿元,同比下降0.6%。其中,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2.9亿件,同比下降7.%;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00.2亿件,同比增长5.5%;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2亿件,同比增长9.5%。

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9.8亿件,同比增长2%;业务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2.%。

2

电商基因

但从山坡的另一端打过来的刘强东,则终于成功了。

年,刘强东不顾投资人和高管团队的反对,破釜沉舟投入巨资,自建物流。笨重的仓储体系和劳动密集型管理,一点都没有互联网公司的潇洒轻盈。

除此之外,电商本身在人工、市场、租房、技术这四大成本上就已经很重,再加上一个长期占据50%以上成本的物流体系,人们很难对京东抱有希望。

刘强东对*了自己的股份,一年后,所有的融资烧光,恰巧赶上了金融危机,没人再愿意陪他继续烧下去,京东即将倒闭,刘强东愁白了头。

“我就想融个万,把哥们几个的工资给发了。”刘强东说。

今日资本的徐新扮演了那个白马骑士,美女救英雄。她给了刘强东万美金。条件是京东必须在前年实现业绩的00%增长。

刘强东做到了业绩增长,也提前烧完了这万美金,徐新又追了2万美元。年,京东赴美上市,徐新八年的投入得到了回报,投资回报率50倍,账面盈利00多亿人民币。

99年,刘平源出任国家邮电部副部长,上任不久,他就召集了各省(区、市)邮*局长在河北省石家庄开会。

他问大家:“邮*到底有没有前途?”

台下有的摇头,有的小声说“有”,有的干脆一言不发。

刘平源自问自答:“有!邮*比电信还厉害。电信只有一流,信息流。邮*有三流,信息流,货币流,物资流,三流合一!”

时过境迁,刘老设想中的三流合一,以一种超出其想象的形态,在电商平台的手中实现了。

2年以前,快递江湖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空间的合法性。所有人都在一个空白的荒原中野蛮生长,华东是你的,华南是我的,华北是他的。扒火车,卖力气,开网点,疯长。

年以前,快递江湖的主要矛盾是地盘的抢夺。进入存量市场后,快递业务量的多寡成了该行业中的主要指标。价格战成了主要竞争手段,而管理能力和运力的持续优化,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0年以前,快递江湖的主要矛盾是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20年,由阿里巴巴牵头,通达系为主,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组建的菜鸟网络正式成立。顺丰凭借其高利润市场尚有一搏之力,而京东则凭借着多年的深耕和自营电商体系牢牢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三足鼎立”格局在此期间正式形成。

0年,疫情给一切都按下了加速键,我们又一次走到了进化的前夕。

0上半年,疫情的突然冲击显示出了顺丰和京东直营的优势性。不禁让人想起多年前刘强东所说的“未来快递将只有两家,京东和顺丰。”

下半年后,随着国内疫情的进一步控制,物流行业又开始了风起云涌。

京东率先出手,继“下架”天天、百世之后,京东紧接着宣布停用申通,进一步收拢了京东物流的市场。

随后,一向低调的王卫突然高调,面向全体员工发出总计5亿元的红包;

紧接着,阿里巴巴开始疯狂“收快递”。

申通公告显示,阿里巴巴再次增持,斥2.95亿元,获得其0.5%的股份,累计持有上市公司25%的股份。

圆通也称,阿里系增持的.79亿股(66亿元)已完成过户,目前阿里系一共持有其22.50%股份。

此外,阿里在中通快递持股8.7%,在韵达快递持股2%,以及百世集团从8年成立之初,就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多轮投资,目前阿里系持股比例约%,已经是第一大股东。

与其他“桐庐帮”的成员不同,赖梅松成立中通的时间最晚,比申通将近晚了十年。而在中通之前,赖梅松就已经是一名成功的木材商,一名身家千万的富豪。

在十多年的发展里,中通后发先至,开始创新性的尝试“半直营化”,终端依然加盟,但将分拣中心进行了“直营化”。

更精细的把控使得中通的利润一直都保持在相对更高的水准,甚至在年超出了另外三家“桐庐帮”的利润之和。

菜鸟网络

菜鸟是商流挟持物流的典范。有阿里牵头,集合了民营快递,开始了数字化整合。

9年,“逍遥子”张勇还只是淘宝商城的总经理,那一年他提出借助“光棍节”的噱头,搞一次大促销。双盛典,就此成型。

从结果来看,双确实大幅提升了电商平台的销售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理解为,双的本质是压缩年底2个月消费需求,并在双集中爆发。

这一集中,量变就引来了质变。快递网络撑不住,物流送不到。在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面前,阿里被双倒逼着,进行了最重要的两个升级:阿里云和菜鸟。

其中,菜鸟更是被马云称为“商业生涯的最后冒险”。

企业入驻,卖家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仓配商,既可以是品牌背书的加盟认证企业,也可选择平台上其他服务商。菜鸟通过平台引流的方式为中小物流企业创造订单。

邮电是国家的神经。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

沿袭该类比,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复杂精密的机能系统,神经的进化分别历经了网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管状神经系统。

通达系起家于网状神经系统的发育时期,完成的历史使命叫“多”。

早期的邮*体系对市场的理解还停留在“家书”、“信物”等传统诉求上,但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急速膨胀的传递需求迅速压垮了固有体系,而第一批快递民营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填补了量的需求。

该阶段中,核心竞争力是“吃苦”。翻火车站的围墙,不顾昼夜的抢时间,落地奔走,繁重的分拣工作,交通工具也是遇到什么算什么......

网状神经的搭建为中国经济的活力保障了根本速度。而一个个网点,一次次奔走中,通达系和早期的顺丰,茁壮成长。

京东起源于链状神经系统,完成的历史使命叫“序”。

早期通达系的发货模式,是“一地发全国”,卖家辛辛苦苦从北京进一批货拉到深圳,然后北京买家一买,卖家又得通过“通达系”发回去。

而京东“落地配”的模式,通过全国仓储的搭建和信息流的优势,实现了尽量让货不动,就近发给用户的方式。

而阿里后续跟进的菜鸟网络,初期也是在帮助通达系做这件事情。

这条可以管控全国的脊神经,就是电子商务平台中所聚集的信息流。

眼下,物流市场中的三家势力,京东和阿里的本质其实是在做同一件事,只不过京东是自上而下,而阿里是自下而上。

另一边的顺丰本来也想发展出自己的上游商品流平台,但几经失败后,顺丰走了另一条路:“成为更快更粗壮的神经”。

更多物流行业知识、行业资讯、驾驶安全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中国快递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