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商业银行拿到私募牌照,本来是奔走相告的大好事,可是结果如何呢?
一边是银监不爽,一边证监主导下的基金业协会却又在爽快批——这个吊诡的现象,发生在银行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这一事上。
对于17家商业银行投奔基金业协会备案私募牌照这事,银监的态度并不是太开放。“自己的小弟跟人跑了,换你你开心不?”这是一家已拿到牌照,却不敢再做任何宣传的股份行资产管理部老总的原话。
本来好事,银行却诚惶诚恐“其实我们本来也想宣传一下的,毕竟是好事嘛。但是知道上面(银监)找了几家去谈话,我们决定低调低调再低调。”11月18日获批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的一家股份行内部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于同一天到手资质证书的,还有7家新晋银行。由此,短短5个月,有资格直接发行证券投资基、股权投资基金等的银行阵营扩容到17家。
正是基于“毕竟是好事”的认知,此前有几家城商行在获批资格后,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了消息。而这似乎为自己惹上了麻烦,其中一家城商行投行部门老总告诉记者,该行在意识到“风向不对”后,主动去银监会“与主管部门加强沟通”。
故事的具体细节外人不得而知,但一个可以明显感受到的事实是,大部分获批银行的业务部门都在刻意回避官方宣传。
简直可以用讳莫如深来形容。
这样的背景下,恒丰银行研究院常务院长胡海峰的表态就显得很有深意:在常规的“丰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总结后,胡海峰特地指出,下一步该行将落实中国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要求,在做好风险隔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投贷联动业务模式。
事实上,多家受访银行私下的感受是,证券业协会还是比较欢迎银行来备案的,证监会私募基金监管部的态度也比较积极正面。“证监会上周组织过他们一堆银行去开会,措词和态度都很克制,就是那种又爱又不敢越界的感觉。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
完全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曾数次表明鼓励商业银行探索投贷联动的银监,这次给银行的感觉更多的是紧绷。微妙之下,觊觎已久的私募牌照到手,反而让一众中小银行“诚惶诚恐”。
“估计谁都不会,也不敢妄自发产品。现在发新产品还是要到银监会去报备的,都是要跟银监沟通,不如一早就沟通。”上述知情人士直言。
机构谨慎行事所为哪般?目前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备案的银行仍在不断增加,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华东区一家城商行仍在向基金业协会申请此资格备案,但大多数银行按兵不动,静待其变。“现在申请了也难有具体业务开展,即使有了牌照,监管层没沟通清楚,做了也后怕。”一位不愿具名的沪上大行资管副总说。
事实上,因为监管部门缺乏协调,导致的金融机构“诚惶诚恐”甚至“手忙脚乱”已多次发生,最近的就是今年股市调整期间对结构化融有关部门资产品的规范,惹来部分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的“互掐”,优先级资金的提供者——银行也深受牵连。
“一笔结构化配资产品,投资者有没有风险承担能力,管理者是不是专业机构,我们审了又审,这也正是市场最需要的业务,监管机构领导口头通知一下,就把插头拔了。”上述大行资管部副总说。
华北地区一家股份行资管部老总有相同观点,“现在我们的业务只要涉及到股权市场,都谨慎了很多。”他说,监管部门之间应该有一致性,即使有些业务不正式发文,也要有个内部沟通机制。
而在部分银行因私募管理人资格备案一事被监管部门施以“脸色”之后,亦有圈内人士如此评价,“银行备案发契约型私募,悄悄做也就是了。当年搞理财直融工具,中信银行的教训咋就没人吸取呢?”
年9月份,中信银行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