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名校情结始终没有变过?顶尖名校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为什么许多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读名校?
以耶鲁大学为例。
名校教学生怎么学知识、长技能
在名校读书几乎没有不累的。这个累,是苦心志,是劳筋骨。
我认为,名校和普通大学在学习上的关键性差异,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有时很不一样。
同一个知识点,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做几道习题,浅尝辄止;优秀大学的学生却可能通过教授讲解、小班讨论、课外研究、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多种方法,深刻立体地消化一个知识点。
大二上“博弈论”这门课,开课时,耶鲁大学教授先带学生一起看了《美丽心灵》这部讲述博弈论大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纳什的电影,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纳什其人,感受到博弈论之美。
学习博弈论最基本的“纳什均衡”时,教授不但通过“囚徒困境”等经典例子解释这个概念是什么,还让学生们试着设计出不同的博弈论情景题,发给班里其他同学去找“纳什均衡”。
这样,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能引申出各种学习实践,而每种实践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很多年后,学生还对博弈论的各种概念记忆犹新,这一定得归功于当时的深度学习。
在耶鲁,每篇论文都可能写得艰苦卓绝。
为了整理出一篇论文的论据,学生经常要通读几本书、跑上几次图书馆、查几回期刊数据库,有时还需要和教授面对面交流观点。写的过程更是丝毫不能马虎,文章逻辑、遣词造句等方面都需要“庄严”对待;引用别人的观点和数据时,必须仔细做好注释、写全参考文献,否则就算抄袭,有可能被追责。
有些大四的学生甚至会用一整学期来“憋”一篇毕业论文。当终于得到教授的肯定时,竟然当场喜极而泣。
知识学得很扎实这点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收获,还是通过深度学习所提高的各种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等。
这些能力综合在一起,就加强了一个人的自学能力。而好的自学能力不但在读书时大有帮助,而且会在未来几十年职场的摸爬滚打里,使一个人受益无穷。
好大学好在“好教授、好学生、好校友”
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最好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
没有一所好大学不是人文荟萃、牛人辈出的。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待四年,你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物,通过和他们一起上课、写作业、运动、聊天、旅行、谈恋爱,你将一直被他们的正能量气场笼罩,不知不觉汲取他们的优点,逐渐使自己变得更好。
大学四年,让你倍感荣幸的一大收获,就是与一群“超级厉害”的人成为师徒、同窗和校友。
每个耶鲁学生的“厉害”体现在不同方面。
有才华方面的“厉害”:满分学霸,音乐诗人,发明天才。有阅历方面的“厉害”:十年级的暑假一路卖艺游遍南美,写出一本畅销游记;18岁和22岁时代表美国连续参加两届奥运会击剑比赛并获得奖牌;幼时幸免于卢旺达大屠杀,十年后与家人在美国重聚,长大后代表非洲难民在联合国演讲。
当然,还有家庭出身方面的“厉害”: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唯一的外孙,印度首富唯一的千金,全球著名金融大鳄的小儿子……和这些厉害的同学一起揉着惺忪睡眼去赶清晨的第一堂课,在图书馆里啃书到天亮,在星期五晚上的大派对上喝酒唱歌,在周末乘火车去纽约逛博物馆和艺术馆……探讨政治民主、生物实验与伦理道德、同性恋权利等深奥话题,更会一起在星空下畅想人生未来。
每个耶鲁学生都在释放着积极上进的能量,在友好和谐的气氛里你追我赶。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你压根不敢偷懒,更不可能颓废。
那些家世显赫的学生,也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低调、谦逊、彬彬有礼。
大学四年里,你可能有幸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施勒教授学习“金融市场理论”,同摩根士丹利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教授讨论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向著名的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首席投资官大卫·斯文森教授讨教投资的秘诀。
除了上课时能近距离接触传说中的各位“人物”,还有幸和教授们在生活中切磋交流:跟日文教授学习剑道,到德国籍的历史教授家里啃猪手、喝黑啤,帮英文写作课教授打理后花园的花花草草。
因为四年的同学情谊美好而难忘,大家在毕业以后仍旧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以耶鲁校友身份为荣。
总之,若想在青春最好的几年里,结识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和他们中的一些成为朋友、事业伙伴甚至爱人,让他们给你带去源源不断的积极影响和改变,你就应该努把力,考上一所好大学。
在美国名校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要谈在斯坦福的学习体验,对我来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斯坦福课程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各种实验,而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收获很多。当时我带着一腔创业的热情以及对硅谷的向往,踏入了斯坦福的校园。我的想法是,比起拿到斯坦福大学的文凭,我更加期待的是能近距离感受传说中的硅谷,并在那里得到些难忘的经验。”
“我最喜欢普林斯顿的一点就是虽然所有的学生生活和做事都非常的driven,但并没有所谓的必须去‘融入’的‘主流’。学术上无论你是个码农,还是醉心理论物理,还是喜欢研究拉丁经典,还是专注于creativewriting,还是研究东亚历史,还是斯拉夫文学,在校园里和别的学生谈起你所学的东西的时候,别人都会真心觉得很cool,甚至会想听你继续讲细节。”
名校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这里有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在哈佛,你除了可以在本校选课,还可以还可以去搭地铁到MIT(麻省理工)去选课。除了MIT,你甚至还可以去周边的其他大学,如TuftsUniversity和BrownUniversity选课。
在哈佛,以及哈佛学生可以跨校选课的MIT,TuftsUniversity等,大多数的教授都很靠谱,备课也很认真,课堂上也全情投入。这点比国内一些学校只会念PPT的教授要好多了。再比如,在斯坦福,学生可以自己制定学位计划,选很多不同专业的课拼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学位。还有一个类似的专业叫symbolicsystem,把哲学和计算机融合在一起。这些奇思妙想在美国大学很常见,尤其是在名校,他们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名校还有更多的实在的好处:更棒的伙食,更美的校园,更多的奖学金……
名校离成功更近
每年夏天,华尔街的几大投行都会录取一些大三升大四的实习生,把他们分配到投资银行部、股票销售与交易部、研究部等部门实习8至10周。实习生最多能拿到一笔相当于人民币八九万元的薪水,表现优秀的还能提前获得全职录用。
这么好的香饽饽,自然会受到一众大三学生的争抢。
那年9月,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等几乎所有的投行陆续造访耶鲁。
他们派出的公司代表,从大老板到初级分析师,也多是耶鲁校友,与学生们“唠嗑”时毫无距离感,除了分享正经的实习申请秘诀外,还会聊聊哈佛和耶鲁橄榄球赛的胜负、耶鲁饭菜最好吃的食堂,甚至当年曾有过的校园罗曼蒂克。
一众世界顶级投行的职员代表放下身段,在白天忙得焦头烂额之后,再搭两小时的火车从纽约风尘仆仆赶到耶鲁,就是为了能吸引这里的更多学生应聘实习岗位。
他们青睐“耶鲁”这个品牌,信任耶鲁学生的能力。这种待遇,是普通大学的学生几乎没法得到的。
甚至专门请华尔街著名的金融培训师到耶鲁给学生们上课,一切免费。首轮面试时,一些投行更是将考官团队“运”到耶鲁校园,免了学生们赶火车去纽约的麻烦。而普通学校的同学呢?
“抱歉,我们不会在你校组织现场面试。”“抱歉,我们没有针对你校学生的实习培训课。”“抱歉,你需要自行预订航班飞到纽约面试。”
老实说,真有点为普通大学的精英们抱不平——他们也很努力、很优秀,也许比名校的学生更出类拔萃。
我们无法撼动这个事实,但可以绕过它——凭自己的努力,考进一所名校。
联系我们让你的名校之路走的更便捷~
版权声明:
1.本平台所发布内容,凡未注明“原创”等字样的均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除本平台独家和原创,其他内容非本平台立场;
3.如千辛万苦未找到原作者或原始出处,请理解并联系我们;
4.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