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互联网+”思维是当今最流行,且几乎成为了主导着人们生活工作的遥控器。然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竞争之间涉及到的规模、开放度、业务层面、用户体验、资源配置以及企业生态系统的多方面比拼,“互联网+”思维已经难以以更全面、立体、高层次地主导地位去掌握企业脱离传统运营模式后的内在本质。不断创新才是最正确的尝试,而这一切都要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去设计和操作,这需要多维度的商业智慧,而“投行思维”便已成为了超过“互联网+”的导向思维和绝佳选择。
思维方式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层次“投行思维”——看起来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又高大上,听起来仿佛只适用于“投行工作者”,与我们并无什么联系。然而,现实生活工作中,我们早已在这只“无形的手”的操纵下,分配着我们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空间/时间,有限的收益。如果我们选择远离投行思维,就意味着我们放弃竞争,就意味着我们远离这个世界仅剩的资源,意味着我们被这个商业化的世界逐渐边缘化。
那么,何为投行思维?(以投行角度做解释)
投行思维是一种多维度的商业智慧,其本质是基于对商业资本和新属性的极致洞察,将各种有形的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及其他全部衍生的可支配的权益,进行深度的价值发现,挖掘其中被忽视或低估的价值洼地,并通过金融手段将资产的各种利益进行契约映射,使其转化可高度流动的形态,以快速进行合约式及份额式的虚拟化交易,表现为卓越的商业模式重构与内外部资源重组的支配能力,并最终实现资产的高效增值与所有者权益的极度最大化。
投行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说的直白些,投行思维就是通过对商业活动核心的本质洞察,在行业和产业链中,将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重新配置,使所有的交易环节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参与商业活动链条上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最大化。
再简单来说,投行思维的本质与意义就是宏观资源的配置。针对于人类社会的“宏观资源”,每个人在其中都有着不同的身份。第一,资源所有者。其实,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第二,资源配置者。在人类物质生产生活中,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或称资源玩家。第三,资源出卖者。这类人本身就是被配置的资源或资源载体。
资源配置的学问看透本质的人,都是在玩资源配置的。资本家没有本钱,却可以动用全国资源,甚至影响全球资源流向;金融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运用少量资本,就可以借助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所以,资源名义上都是人民的,实际上都是资源配置者的。因此,看一个人能量多大,关键是他能配置多少资源。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投行思维的五大要素和两种结构
杠杆原理是金融行业的常用工具五大要素:
1.金子——可以取得丰厚资本回报的价值洼地2.地图——取得丰厚回报的操作方法3.自行车——金融技术、牵线搭桥等中介服务4.你——客户或战略合作伙伴5.我——投资银行家
两种结构:
一个思考方式可以改变一切1.中介服务结构
即:我知道哪有金子,知道路(地图),忽悠你过去抢,卖给你地图和自行车。比如,投行家会为客户描绘产业整合后的美好蓝图,鼓动客户实施并购战略,并为其设计交易结构,提供私募融资服务。
2.投资控股结构
即:我知道哪有金子,知道路(地图),忽悠你跟着我,给我自行车,我骑着去抢,分给你一点。比如,一个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设计了一个宏伟的商业模型和实施路径后,便开始寻找能提供局部资源的各类合作伙伴(公司或个人),并说服其加入自己的队伍,项目成功后,给其分成。
好的想法来之不易具备投行思维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大能力
1.画图能力(目标+路径+时点)
这里的画图能力当然不是指我们所谓的“画画”,而是描绘蓝图。优秀的投行家,编故事的能力极强,这是其核心竞争力。通过描绘一幅美好蓝图,告诉人们哪里可以投资成功,如何操作可以实现,在什么时候出手。最终效果是,使人心向往之,甘愿出钱卖力。
2.协调能力
投行家在并购项目中作为总协调人,需要打理好与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并购方、目标方、会计师事务所、律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各方关系,确保万无一失;具备投行思维、操盘投资控股公司的老总,对于每一步获取什么资源,相处到什么程度等,均能够做到掌控自如。
3.表达能力(文案+口头)
如何把故事讲得动听,让对方明白你要表达的含义,并且让对方乐于倾听并喜欢接受,是一门艺术。比如,与政府打交道,需要站在官方的立场,使用规范语言表达;与大型外资公司打交道,需要使用国际标准,通用语言表达;与性情豪放的民企老总,江湖大佬打交道,需要比他还江湖。总之,写文案,口头沟通,需要因人而异,长袖善舞。
掌握了投行思维,金钱就会水到渠成4.金融能力
金融能力最基本的实现便是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毕竟投行思维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系统的资本经营意识、娴熟的并购技术、扎实的财务、法律知识,是投资银行家展现投行思维的必备基础。
如何训练自己的投行思维?
投行思维当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也无法靠单纯的环境熏陶去锻炼。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长久的习惯,投行思维亦是如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训练投行思维,才有可能理解到位。因此,实践才是最好的教学。投身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亲自控局,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归纳各种操作模式,把握人性冷暖,努力做到收放自如。如果这一层面的事情做得游刃有余,又有使命感与好心情,可以切入结构重组的中观、乃至宏观领域,将投行思维发扬光大,致力于提升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