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吴晓灵牵头专题报告当前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
TUhjnbcbe - 2025/6/14 16:42:00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来源:新浪财经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近日由学术总顾问吴晓灵牵头完成了《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提升服务小微企业质效——当前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专题报告。现将报告全文发布如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5月27日,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发布了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多项涉及中小银行和小微金融服务,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和农信社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优化公司治理,完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6月1日,央行等八部委也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改革完善外部政策环境和纪律约束机制。6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要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督促银行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普惠金融在考核中的权重;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严禁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切实做到市场主体实际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贷款难度进一步降低。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课题组组织专题调研,剖析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中小银行的主要诉求,并就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提升服务小微企业质效提出政策建议。

一、中小银行在小微金融服务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中小银行利润空间受挤压,经营风险上升

中小银行经营范围和产品线较为单一,非利息收入有限。向实体经济让利则限制了银行的息差空间,比如地方法人银行获得再贷款后,执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不得超过LPR+50BP,但由于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现金流紧张,违约风险高,中小银行的利润可能无法覆盖风险。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亿元,同比增长5%,但盈利增长主要集中于大中型银行,中小银行的利润同比为负增长。

当前银行业吸收了实体经济的大量经营风险。由于无本续贷、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的实施,大量不良风险暴露被推迟,再加之信用贷款增多,银行在疫后的金融风险将加大。待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后,许多贷款将变成实实在在的不良贷款,将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资本消耗压力增大。

同时,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大范围实施可能导致部分银行在一年内没有现金流入。尽管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对地方法人银行给予其办理的延期还本普惠小微贷款本金的1%作为激励,但中小银行流动性状况依然可能恶化。

(二)适格的小微企业客户不足,市场竞争激烈

在部分地区,中小银行面临合适的小微企业服务对象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部分地区在治理“散乱污”企业的过程中,大量小微企业被关停、取缔,导致该区域内小微客户数量严重不足;二是部分地区的企业以产业链上的大型龙头企业为主,虽然整个产业链上存在小微企业,但主要都在县域范围以外,而农信系统的中小银行面临着贷款不出县的经营范围限制;三是部分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建设较为落后,缺乏有效识别适格小微客户和精准营销的能力;四是大型商业银行为落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的要求,下沉客户群体,利用资金价格较低的优势与中小银行展开竞争。

(三)中小银行资本不足问题较普遍,资本补充较困难

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差,通过利润积累实现内源性资本补充比较困难。

从外源融资来看,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资本补充的工具和渠道有较大不同,非上市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相对更加受限。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途径,尤其是未上市的中小银行,有很大的限制。

股东投资中小银行的意愿相对不足。第一,银行(尤其是国有属性的银行)在增资扩股时,入股价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否则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但当前上市银行的PB(市净率)普遍低于1,也就是说资本市场认为银行的价值低于其净资产。因此股东不愿意以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增资。第二,国有企业都有主责主业,金融属于非主业,目前国有企业进行非主业投资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和限制。第三,由于股比受到限制,商业银行的股东权利有限,既无法影响商业银行的投资决策,也不能推荐高管人员。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主要取决于银行的经营班子、董事会是否勤勉尽职,股东的存在感较低。

股东缺乏出资能力或符合要求的潜在股东较少。目前部分中小股东缺乏持续的出资能力,主要股东虽然愿意承担起增资责任,但是又面临股权比例限制。如果新进的股东比照发起股东的资质要求,短期内也比较难找到符合要求的对象。例如,对于民营银行而言,股东必须是纯民营企业。但今年大部分民营企业普遍自身融资都比较困难,此时让民营企业出资数亿元投入一家银行,且5年内不得分红,不得获得任何形式的关联贷款,是比较困难的。

(四)小微企业数据获得成本较高,数据来源不足

开展小微金融服务,必须依靠大数据和金融科技。在数据来源方面,大行相对中小银行更有优势。小微企业的数据获得成本较高,可能达到整个贷款的0.5%-1%,从而提高了贷款成本。

现在全国不少的地方政府都在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整合政府采集到的公允的、公开的、多维度的大数据,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提高征信的公信力,使之成为银行风控可以采信的基础,且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获得和使用这些征信数据,对中小企业进行精准服务。但是,在平台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顶层设计,平台建设由各地方政府主导,规则不统一,信息割裂;第二,数据整合的程度不一,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现象较普遍,金融、工商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等部门的信息未能有效整合,小微企业的一些非信贷信息的可读性比较低,缺乏深入挖掘和标准化处理;第三,底层数据获取困难,有的金融服务平台会根据自身建立的风控模型给银行一个企业评分,具体的企业数据银行还是无法获得。

二、中小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主要诉求

(一)监管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便利的条件

提高资本补充工具的审批效率。市场发行窗口转瞬即逝,审批流程过长,可能使得中小银行在发行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的过程中,丧失最佳的市场机会和时间窗口。因此,中小银行希望降低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工具的审批难度,简化审批流程。

放宽中小金融机构补充二级资本或其他一级资本的条件,放宽对投资者的限制,提高永续债的流动性。

创新补充资本的渠道,比如一些非上市的可转债、一些转股型的二级资本债都可以进行探讨。

对于股东入股,目前在资金来源、企业性质、财务指标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部分中小银行提出,对于新进的股东能否适时适当地放开股东注册地的限制,扩大投资者的来源。部分民营银行提出,希望能够在严格公司治理的前提下,比照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股权结构要求,适当地放宽对民营银行主要股东持股比例的限制。

(二)对中小银行实施差异化、逆周期监管

在经济下行时期,希望对中小银行实施差异化、逆周期的监管,适度放松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给予更高的容忍度,比如只需要达到《巴塞尔协议III》的下限而非上限。

此外,有中小银行提出,在支持制造业、实体经济和普惠小微的资本消耗方面是否可以有阶段性的政策优惠,通过阶段性地降低这类业务的风险资本占用比例,减缓资本消耗和补充资本的压力。

中小银行内部也需要进行差异化监管。对于经营规范和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银行,在股东的持股比例、股东资格等方面希望和表现较差的银行有所差异。对公司治理规范、差异化经营比较突出、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中小银行,希望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加快推进上市、丰富资本的补充渠道等,进而产生示范导向作用。

(三)对中小银行的业务创新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包容

部分中小银行提出,希望在创新业务的流程方面给予更大的容忍度,比如:对于开展供应链金融可能涉及的网上异地开户问题是否可以放宽相关方面的限制,或者给予省一级监管部门更大的权限;互联网银行由于没有网点,主要是在线上开立二类户为主账户,在服务功能上受到很多限制,是否可以放开互联网银行线上开立账户的一些条件的限制,增强互联网银行账户服务的功能。

(四)获得平等的金融公共基础设施准入待遇

以普惠金融所需的大数据为例,可能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目前民营银行在小微企业的政府信息共享方面比较滞后。部分银行反映,希望可以获得底层数据,以便追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变化,便于开展贷后管理;对于一些新生代企业,也可以分析其发展过程,适时介入提供融资。

(五)提高对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容忍度

负债是中小银行的短板,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数据的获取和客户的获取更多需要依赖外部机构(比如助贷机构),需要向这些机构支付费用,因此数据成本和获客成本较高。此外,中小银行和大型国有银行相比,获客的层级相对更偏下沉,这部分客户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风险成本也相对更高。为维持一定的利差空间,中小银行的贷款利率需要比大行更高一些。

(六)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率的容忍度,拓宽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

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相对较高,对于主业集中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而言,不良率水平往往更高,这是市场的一般规律。如果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执行和大型企业贷款同样的要求,银行就会出现“惜贷”“慎贷”等情况。因而需要进一步提高监管对普惠金融的风险容忍度。

大中型银行进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手段较多,包括资产证券化、组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等,而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相对有限。建议进一步拓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通道,如指导中小银行以市场化的方式有序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帮助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

三、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提升服务小微企业质效的政策建议

(一)从战略上明确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重要地位,对中小银行提供更大支持

中小银行在支持小微、稳定就业、保民生中占据重要地位,几千家中小银行吸收了几千万家小微企业的风险,因此中小银行也是需要被留下的“青山”。

一是要维护中小银行流动性,便利中小银行融资。要强化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和结构调节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防止中小银行因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造成现金流断裂。

二是要畅通流动性传导渠道,货币政策工具更加直接通达中小银行。目前央行的很多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对手方是大中型银行,中小银行成为了货币政策工具的下游,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较高,建议未来可探索货币政策工具更多地直接向中小银行开放。

三是推动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中小银行拓展便利化的融资工具。

四是支持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纾困专项债等。从税收方面阶段性地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的减免,专项减免节省的税收,可以用于处置不良或者是补充拨备。

五是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政策的期限。央行推出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以及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有利于缓解中小银行的不良压力和资金压力。建议政策工具的期限不要定为一年,因为未来疫情的演化仍存在不确定性,希望能延长期限,给市场一个更稳定的预期。

六是探讨小微贷款风险出表或风险共担机制,发挥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降低反担保的要求,及时履行代偿责任和首次贷款的支持,提高担保的放大倍数,并且降低担保费率。对于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持续的资金来源,也需要有明确的安排。

七是允许中小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方面与大行有所差异。从小微企业的角度看,首先关心的是融资“难不难”,也就是贷款的获得感,即如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或者不需要其他代价从银行获得融资,能否凭借自身信用而非抵押就可以获得贷款。从市场化的角度看,应该遵循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控制贷款利率的上限,既不利于小微企业获得贷款,也不利于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因为银行不愿意以低息给高风险企业放款,为了解决融资贵反而可能会加剧融资难。

八是改进银行考核办法,提高银行自主权。现在过多的、过细的、分类的比例考核,影响了银行经营自主权,而且还会产生很多的扭曲行为,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二)建立内外部激励机制,约束中小银行立足本职

中小银行要明确自身定位,立足基层,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民营企业,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三农,不能盲目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经营地域的扩张,而是要不断提高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不管是在业务上还是在组织体系和资源安排上,都要向小微倾斜。可以通过单列小
  课题牵头人
  吴晓灵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总顾问
  专家学者
  纪敏CWM50学术成员、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
  陈道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所长
  胡滨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曾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邓海清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参与机构
  苏州银行、吉林银行、廊坊银行、哈尔滨银行、邯郸银行、湖州银行、营口沿海银行、苏州农商银行、天津滨海农商行、苏宁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国电资本
  报告执笔
  邓海清;汪术勤
  课题组秘书处
  负责人刘喜元
  学术秘书汪术勤
  综合秘书贾辉宋爽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晓灵牵头专题报告当前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