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券商转型
编者按
外资金融机构入华的股权比例限制经历了从33%到49%,再到51%,最后到%的变化。业界普遍认为,外资券商股比限制取消之后,便利了其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业务,会大幅提升整个证券行业的服务水平,但也会带来诸多的竞争压力。外资加速进入后,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将会迎来哪些变化?国内券商又该如何应对?在国家打造券商航母意图明确的背景下,龙头券商又该练好哪些内功?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小霞
随着中国正式取消国内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两大资管巨头(贝莱德和路博迈)入华,18家合资券商申请待批。
面对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券商业的整合也已在路上。此前,中信证券已完成对广州证券的收购、天风证券也收购了恒泰证券部分股权;近期,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合并的传闻一度令两家股价出现跳涨。业内分析认为,监管层打造航母级券商、支持证券行业做大做强的决心是坚决的。
“在金融开放加速的背景下,打造国内航母级券商,确实非常有必要,是符合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大趋势的重要举措。”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面对金融市场进一步国际化,国内券商须通过强强合并,增强资本实力,加速形成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短期有冲击长期有助于弥补短板
4月1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迎来历史性时刻——中国证监会正式取消了国内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也是在同一天,美国两大资管巨头贝莱德和路博迈正式提交了在中国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而在此之前,证监会批准了高盛对高盛高华证券的控股权,持股比例从33%增至51%;批复了摩根士丹利成为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公司控股股东的申请,持股比例为51%。
另外,从中国证监会网站近期公布的信息获悉,截至3月30日,还有18家合资券商的申请正在等待批复通过。这些申请的券商中,不少是由外资控股的。
外界担忧,外资券商的加速布局,将会“搅动”国内券商市场。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日旭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此次金融开放取消国内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短时间内确实会对国内资管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尤其4月1日提交申请的两家美国资管巨头规模都是巨无霸,凭借其资金、技术、组织管理等优势,将会给国内资管行业带来较大压力。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一定程度上将对中资金融机构产生竞争压力。尤其在资产管理、个人理财、同业业务等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具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丰富的服务经验,以及为数众多的境外客户储备,因而具备对中资机构的比较优势,这可能会对中资机构的市场地位产生不利影响。
“但长期来看,受中国国情、文化等因素影响,此次开放不太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兰日旭说,因为,从银行业开放的实践来看,当初也曾产生“狼来了”的争论,但从外资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年以来其资产规模增加了两倍以上,占全国银行资产的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至今不到2%,影响甚微。因此,不用过多担心金融开放带来的冲击,反而可以借助金融开放,弥补中国金融制度、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短板。
“而且,直接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有助于中资机构对标国际先进同业,学习经验、提高自身。”范若滢认为。
打造航母级券商练好内功做大做强
全面放开后,外资入华规模逐渐加大是大势所趋。那么,中国券商的壮大之路该如何走?
“在外部竞争压力迅速增强的背景下,未来出现政策推动头部券商整合的概率较大。”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向本报记者分析表示。
4月14日下午,市场上流传消息称,国内正考虑将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进行整合,打造券商界的“航空母舰”,消息一出带动二级市场闻风而起,中信建投证券快速触及涨停板,而中信证券盘中一度上涨超过6%。随后,两家公司发布公告,否认市场上传闻的合并事件,并称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信息。
事实上,孕育航母级机构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年12月,证监会对两会期间国泰君安提交的关于做强做优做大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的提案作出了详细答复,公开表示要从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丰富券商服务功能、鼓励券商加大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投入、支持券商完善国际化布局等六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推动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
“打造国内航母级券商,确实非常有必要。”兰日旭表示,当前,我国券商行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力较弱,通过强强合并,可以增强资本实力,快速形成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是国内券商发展中的最优帕累托改进,但应注意在选择合并对象时要有意识选择有比较优势而不是业务相对重叠的券商。
范若滢认为,打造航母级券商是符合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大趋势的举措。其一,有利于增强内资券商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补齐业务短板速度;其二,有利于推进证券业的改革,突出行业龙头优势的同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其三,有利于引导依法合规经营,提高金融市场风险管控能力。
“除了外资加速进入的影响外,从自身发展现状来看,中国证券市场要做大做强,整合、转型也是绕不开的坎。”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证券业与发达市场尤其是与美国的证券业比较依然差距巨大。
统计显示,截至年年末,中国市场共有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7.26万亿元。中航证券研究称,截至年年末,美国所有证券公司总资产合计24.4万亿元,是我国的3倍多,美国投行龙头高盛集团总资产规模6.93万亿元,接近我国整个证券业。
在盈利方面,高盛、摩根士丹利近年来的净资产收益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而我国头部券商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在6%至8%之间。
“面对这种情况,内资券商应尽快练好内功。”兰日旭指出,一是加快国内布局,进行区域性整合,增强实力,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二是加快制度化建设,推进业务规范,加深国际化程度;三是提升行业集中度,积极推进转型。
“内资券商在修炼内功的同时,还要提高市场研究能力、创新金融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范若滢认为,同时,要加强与外资合作,共同改善我国当前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证券公司要做大做强,需要顺应市场和行业变革,加快业务转型,提升专业能力。
国内券商版图或将重构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小霞
4月起,中国取消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例限制。业界认为,接下来,我国券商行业将形成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中资券商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此,国内券商独大的格局就有可能改变,国内券商行业的版图或将重构。
从年引入合资券商开始到如今允许独资的外资机构存在,外资机构参与境内资本市场已经走过了风雨25年,中国资本市场也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机遇角度来看,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野村证券等外资券商争相进入,并且设置了控股子公司,说明其对于A股市场投资机会的肯定。而随着其加快进入脚步,还将给国内市场带来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通过改革开放深入,也将带来万亿级别资金流入,为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引入活水,有助于形成长期牛市。
有分析认为,外资券商或者外资控股券商进入后,在符合规范的条件下很可能产生错位竞争,以及把海外符合规范的方法搬过来。所以,外资控股券商在各方面的竞争会越来越多,这会对改变证券行业的生态,促进有序竞争、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起到更大的作用。
中泰证券表示,新的金融开放,外资券商会看重全球协同效应,会长期布局中国;战术上,会在财富管理、跨境投行、衍生品等擅长领域寻求突破。
另有分析认为,外资券商有丰富的机构业务经验,包括给海外的养老金、年金、共同基金等投资管理机构,提供机构经纪、销售交易、资产管理、托管、研究等一揽子服务。年,摩根士丹利机构证券服务业务贡献48%的营业收入,业务线包括投资银行、销售交易以及机构融资等。随着国内养老金、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买方机构实力的逐步提升,预计外资会在机构业务中与本土券商展开竞争。
随着外部强势券商的进入,中国证券业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这将“倒逼”行业加快转型发展:一方面,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已成为行业共识,希望能与外资一流投行齐驱;另一方面,国内券商也意识到要通过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来和外资券商竞争。
据了解,自中国证监会提出打造航母级券商之后,多家券商包括头部券商以及中型券商,都在努力将航母级证券公司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不少券商正在通过并购的路径来做大做强,如中信证券通过收购广州证券强化在华南地区的布局,中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弥补经纪业务的短板,天风证券则收购恒泰证券增厚公司资本。
另有分析认为,随着今后更多外资控股券商的出现,不排除合资或外商独资券商对国内券商发起收购兼并的可能。如此,国内券商独大的格局就有可能改变,国内券商行业的版图将重构。
平安证券分析师指出,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我国券商应抓住机遇,在与外资券商的竞争中取长补短,提高竞争力。如借此积极推行行业转型升级,打开创新与变革之路的全新视野;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从而提升金融机构综合实力。
另外,由于证券业开放是双向的,这意味着本土头部券商也需要加快国际化步伐,服务中国资本和中国投资者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低佣金倒逼券商加快转型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炜
近日,券商佣金大战的话题再次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