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原标题:《中国金融》
提升风险资产市场化经营能力
作者
李志刚‘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
文章
《中国金融》年第10期
自年以来,金融监管机构不断出台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进入了深水区。在此背景下,加强风险资产分类管理,提高核销资源利用率与处置效益,分类施策,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成为当前风险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
深入研究,科学分类
不良资产的产生是市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成熟市场看,不良资产本身是资产管理市场的一部分,具有逆周期性投资的典型特征。不良资产处置过程实际上也是资源重新配置过程。正确处置不良资产,一方面要依托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要客观分析银行目前面临的经济环境、金融业发展趋势、借款人行业周期性的变化,形成一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风险资产经营管理策略。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需要深入研究资产情况,进行科学分类。
科学分类的前提首先要摸清家底,对存量风险资产进行深入了解,做到因类施策。主要通过对风险资产所在区域、行业、押品属性、账龄等进行分析,研究上述维度风险资产的历史处置受偿率及清收潜力等情况。风险资产因区域、押品属性、账龄时间等差异受偿率不同,反映出处置市场的现状,也反映出市场的需求及风险资产自身的价值。而对现有风险资产进行差异化分类、精细化管理,可以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资产价值,对银行风险资产保值和增值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根据以往处置经验,结合市场需求,按照不良资产的押品属性、账龄时间、历史处置受偿率及清收潜力等情况,可以将风险资产分为以下三类。
“冰棍”类资产。此类资产就像冰棍一样随时间推移快速“融化”,价值贬损尤为明显,需要快速处置,快速变现,否则损失巨大。
“根雕”类资产。此类资产预期回收率较高,不宜盲目追求变现速度,应优先采用常规或创新方法予以处置,通过长期持有及精雕细琢,以时间换空间,提高现金清收成效,获取更好的处置回报。
“顽石”类资产。此类资产属于难啃的“硬骨头”,按现行的政策和手段,难以进行单户处置且无法经营,预期回收价值低甚至为零,又不能作为处置损失入账,户数多、单户资产量小,管理成本高。
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传统的处置方式被称为“三打”,即打包、打折、打官司。创新的处置方式包括资产证券化、市场化债转股、资产重组及一些投行手段。实现最大化受偿,达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风险资产分类管理的目的。分类管理是优选处置方式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此形成了相应的处置策略。
针对“冰棍”类资产价值随时间延长而加速贬损的特点,倡导“兵贵神速”,加速处置。要求进一步强化成本效益观念,提前谋划、有效控制损失率,抢抓时机、及时止损、快速变现。原则上划入“冰棍”类的不良资产应争取一年内处置完毕。
针对“根雕”类资产回收率较高的特点,强调精耕细作,深挖其清收价值。充分发挥其保值与增值潜力,向经营管理要效益。对清收潜力较大的项目,要灵活运用并购重组、债转股等多种市场化手段,使不良资产债权主体及其资产有效整合,实现资产保全和增值。强化集团统筹,充分发挥集团资金、技术、信息与人员综合化优势,建立前中后台协同互补、总分行联动合作机制,最大程度保全银行债权。
针对“顽石”类资产账龄长、债务关系复杂、回收困难等特点,则要实施“精准拆弹”。通过确权寻找资产线索,采取风险代理、依法收贷等综合性措施,积极配备相应核销资源,推动此类资产处置攻坚。
多措并举提高市场化经营能力
建立风险资产分类管理长效机制。一是真正树立把风险资产当做资源经营,向经营管理要效益的理念。二是准确研判宏观形势与风险资产市场动态,积极研究监管新政,加强市场分析,根据不良资产“逆周期收储、顺周期处置”的特点,加大处置力度,确保资产质量稳定。三是以提升价值与处置效率为核心,充分考虑企业经营情况、还款能力、抵质押物价值、诉讼状态等因素,结合分行自身拨备覆盖水平与区域特点,准确细化分类。四是加强不良资产区域与行业分类管理,结合区域特色与行业特点探索跨区域联动经营处置方式。
按照“集中化管理,专业化处置”的原则完善风险资产管理处置机制。对风险资产可实施“集中管理、集中处置、集中考核”。一是业务集中,管理落地。二是人员集中,责任落实。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