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做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点击上方“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首,由此不难看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同时,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的职责所在,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局和责任,也是市场和机遇。本文着重对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01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实践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造业具有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的特征,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领域,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接近3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力量。国际经验表明,没有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就难以提高国家供给体系的质量,就无法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没有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行稳致远的根本。当前银行业面临经济转型、同质竞争、监管趋严、息差收窄、风险管控等诸多挑战,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具有产业链条较长、客户数量众多、金融需求多样化等特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30%,是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客群。银行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风险偏好、机构能力和禀赋优势,差异化市场与客户定位,特色化、综合化、智能化、集约化支持制造业发展,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促进银行业和制造业实现双赢。
02
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银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决策部署,持续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多措并举支持制造强国建设。在制造业下行压力加大、有效需求总体不足的情况下,银行业通过加大资源配置、创新金融服务、优化*策标准、健全配套*策,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使制造业贷款总量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完善银行发展策略与金融资源配置
银行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从讲*治的高度将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制造业作为银行的使命担当,持续完善战略定位、风险偏好、*策标准和资源配置,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绿色制造、科技型企业等领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组合管理,调整金融支持方向和结构,合理设置融资期限,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优先满足制造业合理的融资需求。根据上市银行数据,截至年末,29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金额合计达9.57万亿元,占全部公司贷款余额的17.28%,占比居各行业第一;制造业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1.48%,增速为年以来的最高值,能及时满足制造业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
优化授信*策标准与信用评级模型
制造业细分行业众多,不同行业企业经营特点、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差异性较强,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是银行业授信支持的痛点与难点。为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的普适性,银行优化制造业授信*策标准和信用评级模型,提高*策覆盖面,扩大客户准入范围。坚持“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只唯优劣”的授信原则,结合行业成熟度、发展趋势和风险状况,细化制造业细分行业授信准入标准,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制定区域性授信*策,因地制宜地支持制造业特色区域发展。评级模型方面,优化中小微制造业客户信用评级模型,设置适合中小微企业特征的定性、定量评分标准,避免评价“一刀切”现象,提升中小微制造业客户评级等级;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完善线上获客渠道及准入策略与模型设计,解决制造业客户融资痛点。
创新金融产品体系和信贷管理体制
银行立足制造业客户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主动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融资需求。创新“融资+融智”“商行+投行”“境内+境外”的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投贷联动和知识产权质押,为制造业客户提供综合、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依托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积极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国际国内信用证等产业链金融业务,有效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针对制造业客户特征、风险特点及管理要求,适时优化信贷管理机制,改进制造业行业与客户授信评价机制,合理考量企业技术、人才、市场前景等“软信息”;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