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April16
最近由于全球疫情的影响,大家对于后疫情时代全球化的争论日益喧嚣。毫无疑问,百年一遇的疫情会成为历史的重要节点(不敢用拐点),节点更为中性。个别曾经率领全球的领导性国家走在全球退群、去全球化的路上,而很多国家积极的拥护和维护全球化。有一点国际贸易或金融背景常识的人都知道,全球比较优势下的世界产业分工是全球利益最大化的,去全球化是逆常识的,因此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关税、成本、摩擦,最终都会以一种形式由本国企业或国民承担。因此,全球*治家都有*治家的立场和诉求,但理性之下,全球企业和市场究竟会如何选择?这是一道复杂的计算题。
个人看来,如果未来10年只选择一个国家下注企业,应该是中国,因为是体量足够大且增速相对最优;如果未来10年在全球开展金融业务要选择一个增速最高的国家,应该也是中国,理由也同样是体量足够大、金融产品的发展历史和程度与全球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近几年,花了一点时间推动公司的国际业务,学习和研究了许多全球不同模式、大型金融机构的成长与发展经验。得出一个深深的心得: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都与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与国际化程度紧密相关。而我们正站在90年代加入世贸WTO之后的第二次再开放的进程中,只不过这一次局面将更为复杂,中国要思考金融如何进入乃至融入全球,全球也一定会认真思考如何进入中国,这一个未来10年最大的增量市场。这里将是未来10年全球金融业最令人兴奋的领域。感谢朋友推荐了一篇非常值得分享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原汁原味地站在外资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待中国市场开放的机遇。对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与从业者非常有启发。我们将其摘编翻译如下,本文由张磊、任春、万昱东等同事参与翻译,翟晨曦负责审稿。英文原稿来自于彭博新闻CathyChan和LuluYilunChen-04-15。转载请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