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最近很多人在讨论降息,讨论疫情,讨论经济不景气对银行股的影响,很多银粉不淡定了,有的甚至把持有两三年的银行股都给卖掉,追所谓的成长股去了。
对于这种行为,我是痛心疾首,但也不好说啥,因为现在的风口确实不在这里,而且没有拦着别人赚钱的道理,断人财路犹如什么来着?说不得,说不得。
不过我认为对于现在的银行股,要抓住主要矛盾。
什么是主要矛盾?
这里先卖个关子,最后再说。
1、银行行业的特点
做投资,我们还是要有点儿历史观,站在大的格局上看问题。
宏观的经济周期这几年肯定是向下的,从不断放缓的GDP增速,从汇率、PMI等数据的表现上看,都是显而易见的。银行是周期股,和经济周期的走势密切相关,所以经济不复苏,银行股就难有独立行情。
但是银行这个行业又有它的特殊性,说它是周期股,其实周期性比钢铁、煤炭、有色这几个要弱多了。上面这些强周期股在周期底部的时候,动不动就亏损了,但银行是很难亏损的,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它有一个拨备池,可以理解为粮仓,每年的利润就是粮食,它可以把丰年的粮食储备起来,放到池子里,留到歉年去吃,这样保证每年都有的吃,而且即使在歉年,鲍鱼海参吃不着了,四菜一汤还是有的。二是它的资产并不全是高风险资产,其中投资类资产坏账很少,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小,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零售贷款,很多是面向个人的(有无限追索权),有些还是房贷(坏账率极低),影响也没有那么大。真正受经济周期影响大的其实是对公贷款,尤其是里面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交运、仓储这些行业的贷款,是不良的重灾区。但即使是这一块儿对公业务,由于在放贷的时候有些会有抵押品,出现坏账时损失也有限。
银行的特殊性还在于,在经济周期底部的时候,比如说现在,银行也不傻啊,也不敢拼命放贷了。你怕坏账,领导们更怕,丢乌纱帽的事儿。银行对风险的把控能力也在提升,对放贷的标准也在渐趋严格,你看这一两年小微民营企业死了那么多,一个是经营不景气,一个是被银行抽贷,资金链断掉了。有些高风险的业务,现在是不做的,后面的风险爆发出来烈度就会小很多。
银行业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时候,经济周期景气顶点的时候,这时大家都很乐观,企业能赚钱,银行也乐观,大家给的预期都很足,银行估值也很高,一旦出现经济衰退,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呢?恰恰是大家都悲观的时候,银行的估值低,经营也保守。我们假设现在出点儿大的风险事件,比如这次的新冠肺炎的影响,已经算是一个中等级别的经济危机了,现在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其实远比-年那会儿要强得多。
有行业的特点作为铺垫,下面我们分析一些数据,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
2、年前的银行股是什么样子?
银保监会每个季度都会披露银行业的运行情况,包括商业银行的各种细分指标,当然上市银行的情况比整个商业银行的要好一些。正好年的数据出来了,我们就以年为单位看看,相当于对这几年的银行股基本面做一个复盘。
A、资产规模
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在年末达到了.48亿,同比增速达9.12%。
可以看出,资产规模增速在年是一个峰值,当时整个行业也确实是发展过快,而且不规范,有资金空转、层层嵌套、非标资产、影子银行等各种问题,隐藏了较大的金融风险。
之后经历了残酷的金融去杠杆和严监管,最低时把资产规模增速干到了6.7%的低水平(年),但这是不可持续的。我们知道经济要发展,现在GDP增速还有5-6%,加上通货膨胀,怎么也需要8-9%的货币增量才行。而货币总量其实就对应银行业的总负债,和总资产规模大体相等,所以我们可以预期未来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增速还能保持在7-9%的水平,且至少持续十年以上的时间,
对了,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贷款占比的提升:
资产结构调整的过程还是很复杂的:表外转表内,非标转标,压缩应收款项类投资的比例,压缩同业负债的比例。之前监管层觉得其他乱七八糟的资产太复杂了,不如贷款好监管,而且你都做成贷款,就没法儿变相少计提拨备,整体的金融风险也要少很多。金融去杠杆的时候,以前相对“投机”的银行,比如兴业、民生、南京这样的,在短期内就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而那些乖孩子,像四大行、招行这样的,按照既定的路线去走,反而过得比较滋润。
不过这种资产负债的剧烈调整,到年也结束了,现在是各家银行比拼内功、比拼客户基础、比拼风控的时候了,“监管”这个扰动因素现在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为什么要